26小兵张嘎夺枪记 备课资料(S版四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周 次            年 级 四年级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人 李XX         审核人            时 间2013年  月  日

26小兵张嘎夺枪记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本文以“枪”为线索,围绕“发现手枪”“夺手枪”“比试手枪”等几部分内容,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不畏强敌,从鬼子手中夺下手枪的故事,赞扬了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本文为了刻画小兵张嘎的形象,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设计理念】

  抓住反映嘎子机智勇敢和表现敌人凶神恶煞、野蛮抢掠的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嘎子是怎样夺下鬼子的枪的,感受嘎子的机智勇敢,并受到熏陶和感染。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认识“汹、灶、嚎”等生字,会写“势、汹、仇”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嘎子是怎样夺下鬼子的枪的,感受嘎子机智勇敢的精神,并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主  备  案 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为了不拖累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倔强的小红军,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一位在抗日战争中与鬼子斗智斗勇的小英雄——小兵张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读完后评一评。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提醒。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汇报。

  三、再次读文,指导分段

  1.再读课文,根据“发现手枪”“夺手枪”“比试手枪”这三个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2.指名汇报。

  四、小结(略)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读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词语的意思。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互相提醒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并进行书写。

  3.完成“词语花篮”的练习。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课文。本课的生字词大家还记得吗?(出示生字词。)我们来“开火车”读生字词,好吗?

  二、细读课文,理解领悟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嘎子是怎样夺下鬼子的枪的?

  2.默读课文,想一想:嘎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聪明、智慧、有心计、勇敢、随机应变、沉着等。)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语句,做做旁注。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嘎子眼珠子一转,心里在想些什么?从嘎子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嘎子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该怎么读?)

  (2)当鬼子要进院子,嘎子见拦不住时“故意放大声音说”和“朝里面大声喊”。(嘎子为什么这样做?)

  (3)“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嘎子的眼睛为什么一下子亮了起来?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4)“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什么意思?嘎子此时的心情怎样?)

  (5)从“鬼子见势不妙转身就跑时,嘎子‘急忙把门一关……鬼子官跌在了台阶上’”看出嘎子有什么特点?

  (6)嘎子怎样夺枪?找出描写嘎子夺枪动作的词,说说你的体会,想想该怎样读。

  5.日本鬼子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凶神恶煞的嘴脸、野蛮疯狂的行径在文中随处可见,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自找自读——指名读,交流评议——全班齐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龇牙咧嘴”“气势汹汹”“恶狠狠”“饿狼似的”“见势不妙”等词语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嘎子,他的沉着勇敢、随机应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吧!

  2.课后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小朋友听,也可以找来《小兵张嘎》的故事书读一读。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