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堂观察分析与讨论(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出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观察和平时的听课评课有着很大的区别,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对课堂进行量的分析、有质的研究,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快乐认读,集中识字——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课程”,是校本研修的常态化,其中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环节,需要通过课堂观察,客观公正的分析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师生表现等方面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观察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仅从听课的角度,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进行评价是不够的。课堂观察主要是围绕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的方式来观察的。课堂观察的角度更加具体化、多样化。

(一)观察点的选择。

观察点是研修团队的观察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进行观察的位置。

当有四位观察员时,可分别位于教室的左前方,左后方,右前方,右后方。左前方和右前方便于观察学生,而左后方和右后方重点是观察教师的提问、肢体语言、行动轨迹等。其中右后方的观察员,对整节课课堂教学效果的观察最重要。

随着教学硬件设备的改善,摄像机开始进入课堂观察。一台摄像机放在教室的正后方,便于观察教师行为;两台摄像机可分别放于教室正前方和正后方,便于观察老师、学生的行为。当下录播教室的建成,全方位观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得到实现。还可以通过录像回放技术,对课堂进行反复观察。这就把课堂观察团队解放出来,节省了人力!

(二)观察的内容

观察员进入现场后,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内容。

1.观察老师的教

重点观察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环节。

1)观察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呈现的方式,如怎样讲解、提问、交流的?

2)观察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重点观察老师和学生是如何对话的如:教师的提问、教师引导出来的问题学生是如何应对的?教师怎么进行指导?小组活动的次序怎么指导的?

通过对本课程四节课的课堂观察可以看出,教师的识字方法主要通过看视频、看动画、读卡片等方式进行教学的。

例如《日月水火》这一课主要是象形字的教学,老师通过《仓颉造字的故事》动画片导入。这是因为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象形字的造字过程比较抽象,而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动态的图片,能更好的认识事物、认识生字、关注生字的音、形、意,并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观看“水”“火”视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象形字演变的过程,通过“水、火”这两个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汉字的由来。也帮助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激发学习汉字的热情,体会到古人造字的智慧。

3)观察教学机智

课堂观察除了要看教师对学生知识上的指导方法,还要观察教师对学生突发情况的指导,表现为教师教学的机智。

教学机智主要表现为课堂生成。一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不是有序的、连续的,表现为发现能力特别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不是老师一开始预设的,有很多预测不到的可能性。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经验、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印象,使他想的内容和课堂上要学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偏差。这时,老师就要进行相应的训练,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启发和引领他们进行思考,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2.观察学生的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1)倾听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是通过活动,特别是通过一些趣味活动,来组织教学的。自由性比较强,如到建筑区、养殖区、种植区去观察。到了一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学生有组织性纪律性的体现,就是要学会倾听,按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

一个人,从小就要有合作、团结的意识。现在独生子女多,个体性比较强,要想学会合作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开始培养人格。

以“和大人一起读书吧”这节课为例,重点是观察“合作”。

① 孩子和家长一起互读中的合作意识。表现在孩子是不是依赖家长给他指导,给他讲故事,或者帮助他排顺序。还是在合作中,孩子能明确自己的阅读任务,恰当地寻求家长的帮助。

②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包含与老师提问的互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考虑到孩子刚刚入学,缺少合作的基础,小组合作的默契度还没有形成,角色分工是否合理也要观察,所以一年级时,小组活动要少用。第二,男女生的比赛。女生跟男生比赛,只有女生同学之间合作才能让女生赢;男生跟女生比赛,男生同学之间合作才能让男生赢。这种合作方式是可以的,但建议少用。虽然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性别意识,但应尽量减少对性别意识的区分。如果在课堂上总是用这种男生读、女生读的方式,可能就会造成性别的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女生一般要比男生早成熟一年半的时间,所以圆桌式合作更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如组织“我们一起读书吧”时,就可以围坐在一起,聊书,交流。这种方式会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

3.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多少?必须从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表现为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从哪几方面观察呢?

1)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观察

学生的学习方式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具体活动中个体作用的发挥等等。

2)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观察

表现为老师的提问和行动轨迹。老师如果仅从前面第一排平移,可能会让一年级刚入学的后排的学生感觉到不受关注,孩子就可能眼睛游离,有一些小动作。特别是听觉、体觉较强的孩子,这时特别容易走神儿。所以老师的行动轨迹应该注意后排的学生,特别是在巡回指导的时候,教师的行动轨迹一定要注意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哪些学生没注意听讲,老师的行动轨迹就要到他的身边。这时,可以用自己的动作、眼神去进行督察;在游戏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没有听清老师对游戏活动的介绍、要求、规则时,老师要走到他身边进行帮助,告诉他游戏的步骤、方法、规则。

三、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法可以分为平面式、近景式、远景式。

1.平面式

一般的教室都是平面化的教室,观察员从不同视角,汇集课堂教学相关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这就是平面式课堂观察。

平面式观察时,观察员观察的角度可以互换。如这节课重点观察学生,下节课可以调整为重点观察老师的行动轨迹。观察员角度的变化,便于通过不同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能力有更好的了解和评价。

2.近景式和远景式

近景式和远景式来自摄像术语。在摄像机的推进和拉远中,分别对课堂的整体和细节,做全貌性的观察和细节性的观察。

当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回应、或者老师指导的效果如何时,就会用到近景式观察方法。如在《金木水火土》一课,老师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注意基本的笔划“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三”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谁能正确的书写时,就需要近景式观察学生能不能独立的书写,才能知道教学效果的完成度。

3.观察记录

要把观察的内容,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是课堂观察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量表

观察员在量表上,根据量表内容,做记录。如提问的方式、次数、提问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可以通过量表设定的内容予以记录。

2)田园笔记式

观察员在记录时,通过对老师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效果进行情景式描述。类似于记流水帐,学术用语叫田园笔记。这种在整堂课里,随着老师教学进程的推进来进行描述性的笔记,也可以叫课堂实录。

因田园式笔记对老师说什么,学生说什么做了详细描述,便于从中发现老师的行为轨迹,学生的行为特点,在进行定性观察、长期跟踪观察、分析研究时,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四)、资料收集

课堂观察后是资料的搜集。这些资料,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数据分析的重要依据。那应该收集什么样的资料呢?

1.如果有摄像设备,就要对整节课的录像进行资料收集。包括上课时有代表意义的照片。

2.对老师的教学设计、任务单、学生的作业收集。这是必须的!

3.对观察量表或田园笔记进行分类,做好编码进行整理。

4.对上课时用的一些教具、课件等进行收集。

(五)、数据分析

在进行收集数据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很重要,例如:

1.提问的分析

在一节课中,如老师问题提出了20次,学生回答了多少次?达成度怎么样?是不是能够深入?这就需要相应的公式来计算。

例如《日月水火》这课中,老师有10次提问,这些问题学生能响应百分之七十。再细分析,老师讲“仓颉造字的故事”时,学生的回应度是不是很高?就要通过录像回放技术,再次统计。

2.学习状态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每次老师一提问,都举手,但是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就需要百分比数据的统计了。例如老师叫五名学生回答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三名学生能够很快的答出来,有两名学生没有答出来,就表明这个问题的完成程度在百分之六十。通过数据便可以分析剩下的百分之四十该如何更好的完善。

本班的学生,通过观察,可以统计出他们的学习状态。一般来说,看学生的表情、肢体动作,就知道学生是不是乐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是不是有兴趣的学习。

3.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

对于数据的统计,不应该只把它看成数据,而要分析数据产生的原因。

例如在本单元的四节课中,当老师提问时,有的学生光举手不回答问题;读课文时,全班都能够诵读,但是单独要求认读的字时,有的学生读不准,记不清……通过数据能够感受到表面现象和结果之间有时是产生矛盾的。所以,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而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原因的分析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育阶段的特点来考量,还要在课例研究、案例研究的过程中考量。

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方法的优劣,反思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最终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