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一下语文教材解读——阅读教材是如何安排语文要素的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1.阅读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安排。

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一年级下册六个阅读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这样安排的: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在教材中没有给出明确命名。另一条线索,也就是 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 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这一点,从低年级教材中就已经开始体现。

比如,第七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在《一分钟》的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用“要是……就……”的句式来说话,既是基于课文内 容,又需要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也要求学生在理解 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结论。

又比如,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 意思。”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虽然泡泡吐在“孤单”这个词语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这课教学中重点指导和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孤单”,在接下来的 课文《怎么都快乐》中,“独自”“静悄悄”“有劲”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更可以反复操练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发展。

阅读能力在低年级主要体现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两个方面。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方面在要求上的递进和发展。

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年级上册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开始,着力在“读正确、读流利”上,“读正确”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 字,不漏字;“读流利”就是要不破句、不顿读、不唱读、语速合适。这些要求当然不是在一上一个学期中全面达成,需要在后续的几个学期中继续学习提高,尤其 在一下要重点练习。在此基础上,要读好长句子,根据语义能恰当地停顿,能读懂长句子的意思;能读出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语气,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角色 的心情读出不同语气。

学习阅读在一年级上册中有“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要求,一年级下册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 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 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课文的练习。

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呈现了稳步发展、螺旋递进的编写原则,具有极强的前后关联性。

3.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的呈现。

语文要素在教材中主要通过课后练习题来呈现,还有采用文中泡泡的形式提示。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单元要点、学生实际进行切合的设计。

课后练习题对语文要素的提示大部分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一看就能明了,比如第10课《端午粽》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课后题: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

还有个别的课后题需要与单元的语文要素作联结,如第三单元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第2题是“读一读,比一比”, 通过朗读比较,要让学生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使句子更生动形象,在此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联系上下文了解“偷偷地”、“飞快地”词语的意思,在了解词语 的意思上再进行比较。

文中泡泡在本册教科书中不多,就语文要素而言就是上面表格中的三次,但已经非常明确地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