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听后感(评课)(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狐假虎威》是一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就是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去感悟。每一次读都有读的目的,在一起磨课时,我们就决定第一部分抓住动作词读,体会老虎的厉害;第二部分分角色训练读,感悟狐狸的狡猾;第三部分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边演边读,感受狡猾的狐狸是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除此之外,还加入了范读、齐读、加上动作读等读的形式。

课堂上充满了读书声,在读中学生很好地体会了课文,体会了狐狸、老虎当时的心理。给大家展现了一个活力课堂。

在听课过程中,我就觉得还可进行想象读:如,教学第一部分时,学生找出了老虎和狐狸的句子,初步了解到老虎比狐狸厉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可提问“老虎抓住了狐狸时,你仿佛看见老虎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等),让学生想象后感受老虎的厉害再读;当讲到”狐狸眼珠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喊:……”时,可设计“如果你被老虎抓住了,你会怎样?”“当时狐狸是怎么想的?”通过想象和对比,感受狐狸的狡猾。再读这句话时学生就能进一步走进狐狸的内心;在讲到狐狸的“大摇大摆”、“神气活现”时可想象狐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体会狐狸的洋洋自得,体会他的狡猾,此时的朗读会入情入境。让学生根据文本,加入合理的想象再读课文,更能体会教学内容,快乐地学习课文。

听完课,我在想,王老师在上这课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其实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受知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学生对聪明和狡猾是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这也是这课的教学的难点。如果王老师问:“你们认为这是只怎样的狐狸?”,我想,也有学生会说这是只聪明的狐狸。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这是只狡猾的狐狸呢?在教学时是否能抓住一个“蒙”字来逐渐展开,扣住“蒙”字后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神态,让学生知道狐狸怎样一步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体会其狡猾。

这一过程中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的反应“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变化,体会其愚钝,从侧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当孩子能体会到这点的话,对寓意的领悟,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