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师用书(备课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第六单元        伟人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3篇人物故事。故事语言简洁,内容紧凑,分别讲述了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围绕这个训练点,教科书中已经有所铺垫。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板块来学习伟人故事。

在学生多次感受形声字形旁表义特点的基础上,本单元通过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着重揭示了形声字的另一个特点“声旁表音”,并在语文园地八利用形声字的这一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猜读汉字;在《大禹治水》课后习题中,安排了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先猜猜带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的练习;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通过泡泡的形式,提示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去识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课前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相关资料,再通过师生交流,初步“认识”人物,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另外,要充分用好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

15  大禹治水教材解析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四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选编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配有l幅插图,画面宏阔,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开通河道,禹正在与有经验的老者察看地形。画面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领会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部分生字的字形较复杂,且这些字大多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建议结合语境帮助学生构筑画面,进行联想记忆。

比如,“洪、毒、蛇、兽、伤、灾、难”7个生字,可组合成“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4个词语,恰是洪水泛滥的画面。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读准这组词语;接着联系生活或图片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读这组词语或其所在的句子,加深对生字、词语的理解,也为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随文学习时,教师可提供图片(洪水泛滥、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帮助学生构筑洪水泛滥的画面。在学文之后,可出示词语“洪水、防洪,毒蛇、毒害,猛兽、凶猛,伤害、受伤,灾难、火灾”等,在新的语境中复现巩固。

“训、退、恢”3个生字,可组合成“教训、退去、恢复”3个词语。准确认读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或课文内容为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洪水退去”“恢复农业生产”等,然后启发学生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既识记生字也为理解课文打基础。认读“恢复”一词时,可以启发学生说说“恢复”的意思,初步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意思是说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仍”的读音易受熟字“扔”负迁移,应读rénɡ,可联系语境了解“仍然”的意思,强化“仍”的读音。识记词语“继续”,可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词语说一句话,如,“鲧没有把水治好,儿子禹继续治水。”“我们读了一遍课文,继续读第二遍。小乌龟没有停下,继续朝前爬去。”在联系生活说句子的过程中强化理解“继续”的意思。

“灾难”一词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灾”是会意字,像房子里着火之形,表示灾祸;“难”是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nàn,也有灾祸的意思。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借助字理进一步强化记忆。

2. 写字。

本课要写的8个字,包含上下、左右、独体、半包围四种结构,左右结构字居多。

(1)左右结构字的教学:先整体观察,一看宽窄,“洪、认、难、被”前三个字都左窄右宽,“被”字左右基本等宽,书写时可分为两组指导;二看笔画变化,“又”做偏旁捺变点;三看穿插避让,以下字要提醒:“认”字,“人”的长撇穿插在“j”提下;“被”字,“皮”的竖撇穿插在“辛”末笔点下方。

(2)上下结构字“灾”的教学:书写时要及时复习“火”的笔顺,可借助“灾”的字理理解字义,可组词“灾难、灾害、火灾、虫灾、受灾”等。

(3)独体字“业、产”的教学:“业”字,要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书写,书写时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可组词“工业、农业、作业、专业、业余”等;“产”的书写可迁移熟字“立”的写法,可组词“生产、产品、产业、产生”等。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洪  9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共”字两横平行,上横短下横长,下边的撇、点分别对应上边的两竖。

灾  7画,上下结构。

“宀”稍扁,覆盖“火”;“火”字笔顺点、短撇、撇、捺,左右点撇相对,撇捺舒展。

难  10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又”捺变点,“隹”的“亻”竖写在竖中线上,直而长,四横之间等距,最后一横稍长。

道  12画,半包围结构。

笔顺先里后外,“辶”捺要长,“首”字略瘦长,外包内。“辶”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擞。  

认  4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人”的撇穿插在“讠”的下面。

被   10画,左右结构。

“衤”勿误写成“礻”,注意“皮”字的笔顺:横钩、竖、横撇、捺。“又”字横撇短、捺长。

业  5画,独体字。

先中间后两边,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左低右高,末笔横长约等于字高。

产  6画,独体字。

“立”中间夹的“丷”两笔都要写短,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叙事性较强。教学时,部分体现场景、人物品质的语句可稍作强调,其他部分朗读时可语调平缓,像说话或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可稍作指导:

(1)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这段话介绍洪水泛滥时人们痛苦生活的景象。开篇“很久很久以前”突出了传说故事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稍拖长“很久很久”,用声音再现时间的长度。接下来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注意长句的断句与停顿。

(2)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这段话讲述了禹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3个表示数字的词语

“十三年、三次、一次”可略作强调,以表现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重新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是故事的结尾,讲述了禹带领人们终于制服洪水,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故事幸福、圆满的结局,与开篇形成呼应,朗读的整体基调是喜悦的。3句话语言简洁,介绍了洪水退去后人们恢复农业生产的情况,渲染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朗读时,“了”稍作强调,拖长,以突出洪水被制服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2.理解运用。    

学习本文,初读后可按顺序朗读故事,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借助课后第二题的提示,有顺序地把故事讲清楚。

“治水前”的景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练习读课文,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结合泡泡提示,联系下文说说“泛滥”的意思。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洪水泛滥的影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注意借助“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伤害百姓”等词语,帮助学生建构画面。最后,组织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对洪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百姓的痛苦生活就能有所体会了。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建议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取具体信息,再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用提取的具体信息讲述故事。如学习第二自然段,先用“谁、怎么做、结果怎样”讲述这一段内容;然后通过朗读表现鲧筑坝挡水九年未成功,禹继续治水。

第三自然段讲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聚焦“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联系洪水泛滥时,百姓们所受之苦,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治理洪水的决心。“到处奔走”一词突出了禹治水的艰辛,该词的教学空间很大,可引导学生想象禹“到处奔走”的情景,适当补充禹艰辛治水的事例,想象大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虽受尽千辛万苦,但治理洪水的决心从未改变。在此基础上再读就能有所体会了。

第四自然段分两层讲述,第一层讲述了禹治水的方法,第二层描绘了禹治水成功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与“治水前”洪水泛滥形成鲜明对比。学习本段,可对比鲧治理洪水的方法,借助插图引领学生感受禹开通河道,引洪水人海的过人智慧。之后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对比朗读,进一步感受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的伟大功绩。对于成语“安居乐业”的理解,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一组图片展示百姓的幸福生活,如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唱歌、聊天品茶。借此情景体会百姓对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因而称“禹”为“大禹”。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出示的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挡水、疏导、驱赶”,要求先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根据词语和课文语境猜一猜意思,如“挡水”就是阻挡洪水,“筑坝挡水”就是筑起高高的堤坝阻挡洪水,“挡水”是大禹父亲鲧用的方法。“疏导”呢,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一句进行猜想,进而推测出“疏导”是疏通引导的意思,是大禹治水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疏”与“导”意思相近,“驱赶”也是相似的结构,结合语境,猜一猜“驱赶”的意思,最后再查字典,对带点字的意思进行验证。

课后第二题提供了故事的发展线索,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线索,讲述故事。重点把治水的经过讲清楚。

课后第三题的“读一读,记一记”为学生提供了一组词串,既强化了生字认读,又扩充了词汇量。此资源可以在学生识记生字时集中认读,也可以学习课文后作为巩固生字的材料。

三、实践活动

激发兴趣,拓展阅读。《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故事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对劳动创造的歌颂,对坚忍不拔、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英雄精神的赞美。教学本课后,教师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推荐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此故事。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书写“灾、难、洪、认、被”5个字。初步了解“泛滥、伤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自然段,想象治水前的景象,了解洪水使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展示洪水泛滥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提问: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

2.出示大禹头像,简介大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1)第一组:洪水泛滥、毒蛇猛兽、伤害、灾难。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第二句的停顿。

(2)第二组:教训、驱赶、恢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3)第三组:淹没、灾难、重新、耕种,

①自由练读这组多音字,根据词语的语境练习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②指名读,及时正音。

⑧出示一组新词,比如,“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巩固读音。    ‘    ’

【本课生字较多。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设计先分板块识记生字词语,帮助学生构筑画面,为朗读课文奠定基础。随后再随文识记,了解重点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体现了在语境中识记、多次复现的识字原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 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课文中怎样描写的?自己练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出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连起来说说洪水泛滥的情景。

(2)通过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表现出人们的痛苦。

相机评价,预设如下:

④“很久很久以前”可以拖长,让人觉得时光倒流,回到几千年以前。

②读到“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仿佛看到了滔滔的洪水……

③着重强调了“无数的灾难”,听得出你们很为那些百姓难过、担心呢!

(3)再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满怀同情地齐读本段。

(4)用一句话说说这一段的内容。(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品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洪水带给百姓的痛苦,为讲述故事作铺垫。】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标红“灾、难”二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结构,说说写好这两个字需注意什么。

(1)教师范写“难”字,发现“隹”与“住”的区别,书写时四横等距,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2)学生描红、临写:看清位置,找准重点一明确笔顺,练习临写一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3)反馈评价: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指出书写中的问题,纠正;学生再练写。

2.出示“洪、认、被”。

(1)先整体观察,说说这三个字结构上有何共同点,书写时需注意什么?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评价。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借助板书讲述“治水前”的故事。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大禹治水     (2)

(3)

(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洪、毒”等15个生字,书写“道、业、产”3个字。了解“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十三年、到处奔走”等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按照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并用上以下词语说一说洪水带来的灾害。

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面对如此悲惨的景象,一个名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此处复习词语的意图,既巩固了生字新词,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练习讲述

1.自由朗读,说一说:谁?怎么治水?结果怎样?(鲧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

2.指名朗读鲧治水的方法。(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1)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结果怎样。

(2)出示“继续”词卡,练习用“继续”说一句话。

3.练习讲述本段。讲述时可以借助哪些词?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

可提炼:谁?怎么治理?结果?

鲧、筑坝挡水、没有成功

禹、继续治水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鲧的儿子禹继续担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

2.出示语段,指名填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   )年。这(   )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   )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   )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3.体会“治水时间之长、之艰辛” “心系百姓之切”。

(1)创境朗读:禹治水13年,l3个365天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练习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预设:因为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禹心里装着百姓,所

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2)指导朗读:这些数字读好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就读明白了。学生练读。

(3)教师介绍:为了治水,禹到处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课文用了一个词——“到处奔走”。

(4)说一说:读到这里,你最想用哪个词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5)小结:13年里,禹3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一组数字背后蕴藏着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先填写这组数字,再透过数字,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大禹心系百姓的精神,最后再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绩

1.自由读文,练习按“谁、怎么治理、结果如何”的思路说一说这段话的内容。

2.学习第一层,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体会大禹的智慧。

(1)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禹是怎么让洪水乖乖听话的。

(3)借助插图,理解“疏导”的意思。

(4)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    。

3.学习第二层,体会百姓“安居乐业”。

(1)指名读写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歌唱、聊天品茶等。)

(2)理解“安居乐业”: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

(3)指名对比朗读课文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4)从洪水泛滥到乖乖地听话,百姓会怎么感激禹?(治水有方、智慧过人,心中装着百姓安危……)

小结:人民非常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

五、讲述故事

过渡: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我们来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1.借助板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讲述,每人讲述一段,重点把禹的治水方法讲清楚。

2.展示,相机评价。

3.擦掉部分词语,只留下(泛滥、筑坝挡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河道),学生独立练习讲故事。

六、写字指导(略)

七、推荐阅读

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建议课后找来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九年、继续)  

大禹治水  (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安居乐业)

16朱德的扁担

教材解析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洁平实,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朱德和毛泽东同志会师井冈山,红军在山上,敌人在山下;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需要储备足够的军粮,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讲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道儿挑粮,战士心疼他藏起了扁担,他却又找来一根;第四自然段讲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l2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建议先集中识记,再随文复现强化。

(1)读课题后,可先行识记“朱德、扁担”。“扁担”要提示“担”字在该词中读轻声,可借助“扁担”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实物。

(2)集中识记。

初读课文之后,在读词中,组织学生认读生字。

毛泽东、朱德。

可出示两位革命领袖的照片,读名字加深印象。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身份。

同志、队伍、敌人、打仗。

认读词语后再出示句子“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仗”,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生字,同时依托语境理解这组词语的意思。

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认读词语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是否见过或走过陡峭的山路,相机出示词语“陡坡、陡立”,加深对“陡”字的识记与理解。

“难”是多音字,在前一课“灾难”一词中已接触过nàn的读音,认读时除了出示文中词语,还可以出示“难过、为难、难忘”等词语促进学生对字音nán的识记。

(3)学文中不断复现,强化识字。

朗读课文时,部分生字可以随文再次出示,如读到“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时,可出示词卡“抽出”,让学生认读词

语,说说“抽出”在句中的意思,理解“抽出”就是从队伍中抽调一部分人的意思。读到“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时,可出示词卡“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让学生再读词语,想象画面,既巩固生字,又帮助学生读好课文。读到“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可出示词卡“不料”,让学生换词理解,体会“不料”就是没有想到的意思。并练习说话,如“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不料午后下起了暴雨”。

(4)学文后用字组词,读词,巩固识字。如:

德——品德、美德、公德    志——立志、志气、志向    扁——扁豆、扁圆

根——树根、根本、草根    料——木料、笑料、料想    敬——尊敬、敬重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包含独体、上下、左右、半包围4种结构的字。指导时,要注意提示或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书写“士、志”:二字可合在一起指导,要着重强调“志”上部是“士”,不是

“土”。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

突出主笔的字:“军(秃宝盖)和战(斜钩)”。观察字形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军”字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车”字;“战”字的斜钩要有点弯度,就像一张弓。

半包围结构的字:“扁”。“扁”从户,从册。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古同“匾”,引申为物体平而薄,如“扁圆、扁豆”。户字头要写得略小,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空间。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扁  9画,半包围结构。   

上窄下宽,户字头撇稍长向左下伸展,第八笔竖在竖中线上。

担  8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扌”瘦长,“旦”字“日”宽扁,横稍长。

志  7画,上下结构。    

稍高,写在竖中线上。                                                        

伍  6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五”第二笔竖稍斜,横折沿横中线上起笔,末笔横稍长。 

师  6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边第二笔是竖撇,右边“帀”首笔是横,不要写成撇。

军  6画,上下结构。

“冖”宽扁覆盖“车”,“车”第二笔撇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下侧,第三笔横宽于“冖”,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战  9画,左右结构。

左紧凑右舒展,“戈”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似弯弓待发,末笔点勿丢掉。  

士  3画,独体字。

首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修长笔直,写在竖中线上,末笔横较短。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1)自主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本文长句子较多,朗读时要注意句中停顿。教师可示范一两个长句子的朗读,再让学生自主练习朗读课文中其他长句子。

①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

②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2)朗读故事,感受形象。

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基调有所不同。朗读首句“……会师了”语气暗含喜悦,以突出两支队伍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末句“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画线部分要重读强调,突出井冈山根据地当时的严峻形势。

第二自然段,“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等词语表现了挑粮路远难走,困难重重,但是战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还“争”着去。朗读时,可结合井冈山地势险要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山路之长、山势之险,重点强调“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以突出下山挑粮的重重困难。末句“可是”表转折,略作停顿,以突出后边的“每次、都争着去”,表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勇气和热情。

第三自然段,两个“一块儿”表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第一句概写,第二句具体介绍,两句话紧密关联,朗读时要语气连贯。第三句“白天、晚上、整夜整夜”要重读强调,以凸显朱德同志夜以继日、万分辛苦,强调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不同的是,晚上也得不到休息。第五句“不料”后面略作停顿,读出“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是大家没有想到的。    

第四自然段,“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用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因而,战士们也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朗读此句时画线词语略突出,可以表现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重与爱戴。

2.理解运用。

课前,可引导学生通过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认识朱德,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本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可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简要了解当时的局势,然后提出问题:朱德同志为什么也要去挑粮?为什么还要在扁担上做记号?通过阅读交流,体会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第一自然段,教师可适当交代当时的背景情况:当时红军遭到了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保障后勤供给。但是,“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引导学生抓住“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红军下山挑粮可谓困难重重。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及朱德同志的身份,想象他夜以继目的辛劳工作,白天去挑粮,走的是又高又陡、非常难走的山路,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思考战略,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进而理锯战士们藏扁担的良苦用心。然后让学生说说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体会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他完全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隋,他这样做,用的是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动了战士们。教学时,可以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战士们为什么藏扁担,体会朱德同志工作异常辛劳;再联系朱德同志内心想法,表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课后第二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解答本题建议随文进行,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朱德同志挑粮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再出示第二题

进行搭配练习,最后引导学生自由练习说一组动宾短语,如“打着雨伞、戴着草帽、穿着长袍”。

三、实践活动

革命题材的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本课后,教师可以围绕故事的主人公推荐阅读朱德同志的其他一些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体会他们为革命牺牲自我、无私奉献、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也可以推荐阅读其他革命题材的故事,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一

教学资源

事件发生背景

1928年4月,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跟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同志任军长,毛泽东同志任党代表。“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两军会师以后,接连打了几次胜仗,蒋介石十分生气,就调动江西、湖南两省反动军阀的部队对井冈山进行“联合会剿”,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战士围困在井冈山。

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不仅要加紧练兵、修筑坚固的工事,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要储备足够的军粮,做好后勤物资保障。由于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就必须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教学设计举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朱、德”等14个生字,书写“战、士、志”3个字。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了解“会师、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展示朱德同志挑粮、井冈山山高路陡的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同桌订正:扁担、队伍、红军?会师。

2.认读词语,试着用其中几个词说说课文内容。

朱德、挑粮、战士、心疼、藏、找。

【通过常态听写,及时巩固生字;通过词语认读、练习说话,回顾课文内容,开启新课学习。】

二、朗读课文,体会领袖精神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井冈山形势。

1.指名读,注意读好长句子。

2.讨论:“会师”就是队伍会合了。说说哪两支队伍会合了。(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和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合了。)两支队伍会合是件高兴的事,指名读,读出喜悦。

3.引读:此时,红军在——,山下不远处——

教师介绍背景:当时,红军遭到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

【事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及时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虽寥寥数语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二)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精神。

1.指名学生逐句读课文,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巩固井冈山根据地,需要储备粮食。

(2)井冈山上粮食不多,要抽出人去挑粮。

(3)从井冈山到宁冈的茅坪挑粮的路很难走,可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粮。

2.引导学生画出写路难走的句子,体验“挑粮路”之长、之险。

(1)联系生活体验,读出路途之长。

五六十里山路有多远呢?如果从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练习朗读。

(2)结合图画,想象“挑粮路”之险。

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山路图片,展示“山高路陡”、地势险要的情况。走这样的险路,还要挑着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指名读出山势之高,路途之险。

(3)体会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这么远,这么难走的挑粮路,红军战士害怕吗?哪个字表现出来了?(争。)

3.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情景。

(三)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1.出示朱德同志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眼前的朱德同志。

(1)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一担粮食向前走,脸上笑眯眯的。

(2)朱德同志笑眯眯的,猜猜他在想什么?(有粮食吃了,战士们不会挨饿了。)

【出示朱德同志挑粮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启发学生在观图、读文、表达的语文实践中,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

2.出示短语,连一连,再完整地说说图片内容:

挑着   穿着   戴着

草鞋   斗笠   扁担

3.补充资料:朱德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这支队伍的军事指挥官。白天,他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查看地图、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

(1)指导朗读,读出朱总司令的忙碌。(朱总司令白天——,晚上还常常——。指导长句停顿,重读强调“整夜整夜”。)

(2)讨论: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就藏起了他的扁担。为什么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

(他要与战士们一起挑粮,储备足够的粮食,粉碎敌人的围攻。)

(3)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人?(预设:不搞特殊、工作辛劳。)

4.怀着对朱总司令的敬佩,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回读全文,练习讲述。

1.同桌合作,借助板书练习讲述。

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每段的关键词,练习讲述。

第一段:会师、红军、敌人:

第二段:挑粮、争。

第三段:白天、晚上;藏、找。

第四段:敬爱、不藏。

2.指名讲述。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三个字:战、士、志。

2.指导书写“战士”。观察说说关键笔画,讨论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

3.指导书写“志”,“士”做部件写扁,位置在横中线上方,重点指导写好心字底的卧钩。

4.学生仿写,写之前强调书写姿势。

5.投影展示学生书写作业,评价反馈。

四、作业布置

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铭记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伟大精神。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王怡忱南京师范大学)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材解析

《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l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课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共有8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了l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第三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七、八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图中周总理身穿傣族人民的服装,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教学目标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l2个词语。

2.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l5个生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生字特点,从读音、字形、字义方面分别给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驶、盛、祝、寿”是翘舌音,“踩、族”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要在认读时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盛”是多音字,本课读“chénɡ”,意思是把东西放进去,读“shènɡ”时是茂盛、兴旺的意思:认读时,可以出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据词定音:茂盛、盛开、丰盛、盛大;盛饭、盛满等。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泼、踩、敲、驶”都是形声字,且都表动作,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可以出示“龙船、银碗”的图片,并简单介绍泼水节的习俗,如:互相泼水、赛龙舟、跳象脚鼓舞等。

识字学词一定要结合语境。但课文提供的语境有限,学习课文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借助词语语境,强化生字认读,例如:

容——面容、笑容、容易  祝——祝贺、庆祝、祝寿  福——祝福、造福、福气

康——健康、安康、康复  度——尺度、温度、风度  龙——龙舟、龙灯、画龙点睛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包含独体字、上下、左右、半包围4种结构。指导写字要注意引导学生认清字形,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要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忘、穿、令。“忘”上窄下宽,“穿、令”上宽下窄,3字可合在一起启发学生观察,发现异同点。

左右结构:泼、炮,都是左窄右宽。“泼”要注意左右部件穿插,右边是“发”,不要写成“友”,“炮”右边“包”的“巳”要与“㔾”区别。

半包围结构:度、向。书写“度”时,“广”的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空间。

独体字:龙。“龙”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像一个正三角形,书写时横短撇长,末笔点勿丢掉。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忘  7画,上下结构。 

上窄下宽,“亡”竖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上,下边心字宽扁,稳稳托隹“亡”。

泼  8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发’’的长撇沿竖中线撇向左下,“又”的横撇沿横中线起笔,末笔点勿丢掉。

度  9画, 半包围结构。

广字头横短撇长,里面的“廿”宽扁,下边“又”写得略小。

龙  5画,独体字。

竖弯钩沿竖中线起笔,短撇向左下撇出,末笔点勿丢掉。

炮  9画,左右结构。

结构中,竖弯钩向右舒展出钩。

穿  9画,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穴宝盖覆盖“牙”,“牙”竖钩写在竖中线右侧,撇舒展。   

向  6画,半包围结构。   

上小下大,撇画在横中线上方靠近竖中线起笔,外框写宽阔,“口”稍收紧。

令  5画,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人”写扁阔,撇捺舒展,覆盖下部,下边两点都写在竖中线上。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美好情感?朗读本文的整体基调是热情洋溢,幸福欢乐的。

第一、二自然段,“火红火红”“1961年”“特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等词语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民幸福快乐的心情,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所以朗读时这些词语要略作强调,以表现傣族人民的开心与幸福。

第三自然段,“赶来了”“撒满了”“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些语句画面感极强,充分展现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朗读表现热烈的气氛。读到最后一句,可以设身处地地体会:公务繁忙的周总理,能来到偏远的村寨和傣族人民一同过泼水节,傣族人民是多么幸福!多么感动呀!读的时候可以把每一个字音略拖长:“周一总一理一来一了一”,以表达这种情感。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个性地朗读。

第四至六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朗读时可以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关注周总理衣着、神态、动作,用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文中准确地用动词“接过”“敲着”“踩着”描写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同跳舞是那样的自然和谐,朗读时要读好动词。泼水时,周总理“一手端着……一手拿着……”,傣族人民“一边……一边……”的句式非常工整,朗读时要语气连贯,读出节奏与画面感,把周总理爱人民、人民爱周总理的情感表现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连用两个感叹句,将感受前置,反复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朗读时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多么幸福啊…‘多么令人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得速度稍慢些,读出陶醉在幸福之中的感觉。

2.理解运用。

(1)借助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学生对此了解较少,会产生一些疑问,周总理是谁?为什么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令人难忘?教师可适当做一些背景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勤政爱民、关心百姓,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同过节,令傣族人民感到无比幸福与难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与幸福。

(2)借助重点词句,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一个“赶来”写出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无比热爱之情,“撒满”凤凰花瓣的“地毯”以及“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气氛,这些都是傣族人民为欢迎最尊贵的客人——周总理准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语句,然后抓住“赶来、撒满”等词语体会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通过“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换词比较,体会龙船、花炮之多,欢迎场面之热烈,最后通过朗读来表现这一盛况,表达傣族人民热爱总理的心情。

(3)图文对照,感受周总理与人民心心相印。

第四至六自然段教学时要图文对照,体会情感。学生读课文后,可以先结合插图说说周总理的衣着、神态,发现总理的着装与傣族人民是相同的,进而感受周总理的心也和傣族人民紧密相连;周总理的表情是和蔼可亲、笑容满面的,他也在为与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接着画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节日的语句,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词语说一说,进而想象周总理为人们泼水祝福时会说些什么。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象泼水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喜同乐的心情,体会心心相印的深厚情意。

(4)升华情感,背诵积累。

学生分段朗读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背诵积累感受深的语段。如描写周总理外貌的语句,描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语句,让敬爱的周总理的形象印在脑海,让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美好情感永驻心间。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要求朗读课文,然后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练习借助具体事物复述场景。题目所提示的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傣族人民庆祝节日的具体事物,具有民族特色。学习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时,已经渗透借助提示进行复述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表达,不要仅仅局限于优生之间的交流,最好能安排同桌练说,实现生生参与。

课后第二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图画和文字是如何相互印证、相互说明的。教学时,可以图文对照,让学生说说周总理的衣着、神态,积累文中的句子,同时感受周总理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

三、实践活动

学文后,可以搜集周总理的其他故事阅读,如《周总理的睡衣》《温暖》。

教学资源

周总理与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重大节日,时间为傣历6月中旬(公历4月中旬)。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举行赛龙舟、斗牛、丢包、泼水祝福等活动。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努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恰逢傣族一年一度的新

年。他便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当年景洪地区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当时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整个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最高的民族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4月的西双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拿银碗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

从此以后,西双版纳景洪在全NJSN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周总理在景洪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周总理和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纪念址位于景洪市曼听村的曼听公园,它已成为西双版纳人民永远怀念周总理的纪念地。

教学设计举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识记“泼、族”等15个生字,会写“忘、穿、令”3个生字。

2.学习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说一说对泼水节的了解。(泼水节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等庆祝活动。)

2.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忘,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是为什么。“特别”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放到句中说一说。(非常、十分。)

3.板书课题,齐读。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1.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补充资料促进理解,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为深入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奠定基础。】  

(1)指导:一个“赶”字可以体会到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练读句子: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2)朗读体会,教师读画线部分,学生接读。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撤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①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②换词比较。把“一条条、一串串”换成“一条、一串”,哪个句子更能表现节日的热闹喜庆?(“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之多,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

③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教师介绍资料:

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每天他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多重要的事情,工作非常繁忙。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

(3)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到了傣族人民身边,人们怎能不欢呼呢?(男生、女生、全班同学分别读。)

(4)连起来再读第三自然段,感受1961年的泼水节的喜庆、热闹。

(二)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感受共度节日、互相祝福的热闹场面。

1.图文对照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品读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图文对照,说说周总理的打扮。用一个词说说周总理脸上的表情。(周总理的打扮和傣族人民是一样的;周总理和蔼可亲、笑容满面。)

②指导朗读:周总理也在为与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带着这一体会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评读:读第一句,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及发自内心的高兴心情,读第二句,感受周总理与人民共舞的美好画面。)

2.朗读第五、六自然段,感受热闹场面,体会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1)读第五自然段,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用“——”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①交流后,出示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

练习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小结方法:借助重点词,就能把当时的场面说清楚。

②说话训练,体会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祝福。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人(青年、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③男女生合作读写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情景的语句。

(2)齐读第六自然段,语速稍慢,表达幸福与开心。

【安排两次说话练习,一则练习借助重点词复述,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二则发展想象,深入体会周总理亲民之心、爱民之情。】

(三)全班深情地朗读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感叹号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幸福、难忘、开心。)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说说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泼水节。(周总理来到傣族村寨,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

2.体会傣族人民的心情再次齐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1. 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1)出示“忘、穿、令”3个字,观察比较,小结写好这类字的规律。(参照本课写字要点:)

(2)结合规律指导写“忘”字。

2.运用规律,独立写字。

(1)运用规律,独立书写“穿、令”字。

(2)结合规律互相赏评。

口语交际

看图讲故事

教材解析

这次口语交际安排的是一次看图讲故事,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作品《父与子》中的一则。故事讲的是妈妈让爸爸叫书迷儿子吃饭,儿子到了餐桌旁,爸爸却没有回来,妈妈只得让儿子再去叫爸爸。漫画共有6格,最后一格留白,图意不言而喻——爸爸也被书的内容迷住了,读者看后不由得为童心未泯的爸爸忍俊不禁。

6格漫画内容依次如下:第一格,要开饭了却不见儿子,妈妈让爸爸去叫儿子;第二格,爸爸来到儿子房间,见儿子正在读书,于是叫儿子去吃饭;第三格,儿子离开房间,爸爸被书吸引;第四格,儿子和妈妈准备开饭,却不见爸爸回来;第五格,妈妈又让儿子去请爸爸来吃饭。前5格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描述图意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为画面配上对话,使故事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最后一格画面留白,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可以此为话题展开交流,让学生想象“爸爸可能去了哪里?”这一格也是故事的兴趣点,讨论后教师揭晓,可出示原图,再让学生完整地讲述故事。

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按顺序讲清图意。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借助漫画,清楚完整地讲述故事,通过猜测爸爸去了哪里,推荐最有趣、最合理的故事结局;二是通过合作表演,在故事情境中练习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故事,能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2.能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教学重点】按顺序讲清楚图意;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教材建议 

一、读懂漫画故事

借助前5格漫画及课后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讲清每幅图的意思。教学时可分步训练:首先,让学生按顺序观察每一幅图,看懂每格漫画上的内容;再把5格漫画连起来整体观察,大致了解漫画故事;接着出示漫画图片,指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讲清图上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第三步,练习给每幅图加入对话,如爸爸妈妈的对话,爸爸与儿子的对话,妈妈与儿子的对话等,在讲述中做到符合图意、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可相机补充;第四步,把5幅图连起来,连贯地讲述故事.

二、想象故事结尾

最后一幅图的留白让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先请学生想一想后来发生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由小组长综合组员的建议,选择一个最有趣的想法在全班交流,集体评价哪个想法最有趣;最后教师出示原图揭晓,并出示漫画题目《一本引人人胜的书》,让学生完整清楚地讲述故事。

二、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表演漫画故事。教师提示表演时要注意模仿漫画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要加人人物的语言。集体当小评委,从态度大方、语言连贯、吐字清楚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推荐阅读漫画《父与子》:

奖励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认真听的同学一起欣赏父与子的漫画。课件呈现几组漫画,教师不做讲解,推荐学生阅读这本漫画。

3.课后语言实践:给爸爸、妈妈讲漫画故事《一本引人人胜的书》。

课堂实录片段: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欣赏了这组漫画。现在,我们再来仔细欣赏每幅漫画,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看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生1:我看到图上画的是在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在家里正准备吃饭,可是儿子不在。

师:这位同学看清了图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他们正在做什么。说得多清楚呀。而且他有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竟然知道空着的那个座位是儿子的,老师想问一问你,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看到后面的漫画知道的。

师:对,欣赏这样一组漫画要把图画内容连起来,才能看明白。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2: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要准备吃晚饭了。可是儿子不在。于是,妈妈让爸爸去叫儿子来吃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位同学补充的内容正是图上妈妈的动作,他联系后面的图画看懂了人物的动作?谁还有补充?

【学生基本能看懂图画内容,但对于图画中的细节容易忽略。此教学片段,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每一格漫民看清图上人物的动作,还原生活,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再有顺序地讲述故事。练习充分,点评及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细致观察、有序表达的能力。】

生3:晚上,在家里,妈妈做好了丰盛的晚饭,爸爸也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了。可是,儿子去哪儿了?妈妈对爸爸说:“你到儿子的房间去看看,他在做什么。让他快点来吃饭。”

师:瞧,这位同学多么善于听。他向前两位同学学习,说清了图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而且还观察到人物的动作,甚至他还想象到他们之间的对话。他这样就把这幅图说清楚了。老师要为他颁发“最佳语言表达奖”。

(课件出示奖状,颁奖词:观察认真,表达清楚。)    ,

教师依次指导说清其他4幅图的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人物动作、表隋,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看懂了每幅图的内容。下面我们把这5幅图连起来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准备时间两分钟。

学生自由练习。

片段二:

师:其实这组漫画一共有6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最后一幅图是空白的.需要我们来发挥想象,给这个漫画故事加一个有趣而又合理的结尾。自己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故事结尾与同组的同学交流:完成后,组长组织大家推荐本组最有趣的一个结尾。

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各小组代表来交流你们所设计的最有趣的结尾。

生1: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儿子回到房间一看,爸爸正坐在椅子上等着他呢。儿子奇怪地问:“爸爸,你怎么不吃饭呀?”爸爸微笑着说:“吃饭等人的滋味不好受吧?”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结尾有趣吗?

生2:我觉得挺有趣的,爸爸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了儿子。

生3:我们组也是这样认为的。

师:设计得好,爸爸借这个小插曲教育了儿子。还有哪组来汇报?

生4: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儿子走到房间发现爸爸不在这里,他到处找,终于在书房看到了正在工作的爸爸。儿子吃惊地说:“爸爸,您怎么不去吃饭就开始工作了呢?”爸爸也吃惊地说:“什么?我不是吃过饭了吗?”

师:真不错,这个故事里的爸爸工作忘我,比较“健忘”。谁来评一评?

生5:我觉得这个故事结尾挺有趣的。而且这个故事里的爸爸有点像牛顿,牛顿请客人吃饭,结果他自己忘了吃。

生6: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儿子走进房问,看见爸爸也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看自己刚才看的那本书。因为第三幅图上画着,儿子走出门去,爸爸却弯着腰看起了地上那本书,所以我们觉得爸爸也被书迷住了。

师:掌声鼓励,他们组能联系前面的漫画内容来想象,真会思考。

【漫画虽然有结局,但学生的想象应该是开放的。片段中,教师设计了推荐“有趣的故事结尾”活动。学生积极思考,续编的故事结局富有创意,充满了灵性与智慧。另外,教师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积极表达、倾听、应对,使得多种交际能力得到协同发展。】

(郭玥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

语文园地六

教材解析

语文园地六共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两组交通工具的名称,引导学生在词语语境中认识ll个生字,将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4种机动车和4种船舶。

“字词句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读准多音字;二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我的发现”呈现了5组形声字,引导学生通过认读,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组古代圣贤关于成长、立志的励志名句,启发学生了解名句蕴含的道理,并熟读成诵。

“我爱阅读”安排的是民间故事《鲁班造锯》,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识字加油站

1.认识“轿、救、摩”等ll个生字。

2.认识4种机动车和4种船舶,了解它们的基本用途。

1.这个板块呈现的两组交通工具的名称,除“油轮、科学考察船”学生比较陌生外,其他为学生所熟悉,理解并不是难点。教学的重点是结合语境识记11个生字。通过读读说说,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作用,发现这些“车、船”名称大多和其用途有关。

2.教学本组词语时,可先问学生知道哪些陆上和水上的交通工具,在此基础上,出示两组词语认读,引导学生发现两组词语分别属于水、陆交通工具;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车、船”的主要用途,相机指导“科学考察船”顾名思义是在海上执行科学研究任务的船。然后引导学生拓展练说,根据用途说说还有哪些“车”与“船”,比如,“出租车、洒水车、冷藏车、油罐车、公共汽车”“集装箱船、破冰船、挖泥船”等。

字词句运用

1. 根据语境辨析多音字的读音。

2.在复句中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一题教学建议:

1.先练读词语,根据语境读准每一组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说说对读音的判断依据,掌握读音与意义的联系。

3.再出示一组词语练习“据义断音”:重复、苦难、店铺、分外、花种等。

4.拓展练习,找找本册教科书中的多音字,对学过的多音字进行回顾和整理。

第二题教学建议:

1.先让学生自主练读,感知三句话的语气,练习填写标点符号。接着教师作出提示:给句子加标点时,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如果意思没表达完要用逗号;二要注意整句话的语气,一般可以根据句末的语气词做出判断。

2.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加深对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语气的认识。

我的发现

通过认读,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1.学生自读生字,在读中发现声旁与形旁的关系。即声旁表字音,形旁表字义。如声旁“巴”提示了这组字的读音,与之组合的提手旁、父字头、口字旁提示了每个字的字义。

2.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具体说说每一组字的偏旁与字音、字义的关系。当学生有所发现时,可以引导他们回忆一年级下册《小青蛙》韵文,说出“青”与“清”“晴”“情”的关联,揭示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如果某个偏旁兼表字义和字音,教师可适当渗透字理,揭示其规律,启发学生认识更多该字族的字。如“包”字本义有包裹、被包围的含义,所以“包”字族的字如

“饱”“抱”“苞”等,一般都与包裹、被包围有关。

3.打开课后生字表,迅速找到5个形声字,并说说依据,掌握形声字规律。

日积月累

积累一组励志名句,了解名句蕴含的道理。

本板块安排的是一组励志名句,这些名句分别展现了古代圣贤有关成长、立志的思想与智慧,激励学生从小立志,努力成才。

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拼音练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说一说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教师可结合背景相机解说。

“有志者事竞成”: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志当存高远”: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

“有志不在年高”:意思是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便不可限量。

我爱阅读

自主阅读《鲁班造锯》,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我爱阅读”安排了一篇民间故事《鲁班造锯》。文章讲述的是鲁班受锯齿形小草的启发,发明了锯的故事。本扳块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学习鲁班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

教学时,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相互交流,说说鲁班是怎么发明锯的,从鲁班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还可以推荐其他古代儿童的智慧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资源

1.“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竞成”选自《后汉书•耿弁传》,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汉光武帝刘秀派耿弁去攻打劲敌张步。耿弁以弱胜强,一场生死搏斗之后,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刘秀当众夸奖耿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说,“将军之前在南阳曾建议平定张步,我当时认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2.《诫外生书》

《诫外生书》是诸葛亮写给外甥庞涣的一封信,教导他该如何立志、修身、成材。文章开篇“夫志当存高远”就表明做人应当抱有远大志向的观点,接着谈如何立志:“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意思是立志就要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向他们看齐,节制情感,去掉杂念,接近圣贤的志向就能心领神会、心有所感了。文章内涵丰富,教育后辈不仅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实现理想的实际行动。

3.《传家宝》

石成金的《传家宝》是一部教人如何处事、生活的著作,书中涉及人生的各种问题。“有志不在年高”出自其中《甘罗十二为使臣》,讲的是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出使赵国不辱使命,面对赵王的轻慢态度,甘罗说:“我自幼听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意思是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便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小。并说自己“志在两国交好,四海统一,让天下百姓脱离战祸,安居乐业。”甘罗舌战赵王群臣,化解两国矛盾,实现了秦赵两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