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教学反思四则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教学反思(一)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找对子,体会对仗之美

  这首诗,上联是一组对仗句,下联也是一组对仗句。因为学生学过对对子,所以在感受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哪句话和哪句话相对,哪个词和哪个词相对,来感受对仗的美。

教学反思(二)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三)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诗词,全诗采用对偶句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临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丽的景色。

  理解诗意对二年学生来说,不用太深,我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把描写的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诗中采用了对偶句式,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课后练习中也有这样的训练,在课堂上就更应该落实。“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让学生在读中悟出相对词语中的关系。

  课后的“背一背”中相对的词语,进一步让学生相对词语之间的关系

  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讲究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显示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我爱读古诗,也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但是一直不知如何去教古诗。尤其是讲公开课时,遇到古诗教学,总是尽量避让,不敢选择古诗。这一次接受教研中心的视导,我勇敢地向自己发起挑战,准备了古诗《绝句》的教学。

  《绝句》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历经丧乱,颠沛流离。社会的现状使得杜诗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外,《绝句》应当算得上是一首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千古绝唱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难点定位于“含”字的理解上。课讲完了,效果还算理想。

教学反思(四)

语文教学中的写景诗可谓比比皆是。诗人多通过景物描写,展现美好风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蕴景中……因亲临其境,故诗人之情能自心而发,深得景中之妙处。而作为读者的学生则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距离,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悟性不够,生活经验不能迁移,联想不及的小读者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领其皮毛,真是浪费了一首首好诗文,很是可惜。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诗。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引导学生抓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再结合语言训练,展开画面,使学生体会到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简笔画出窗框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没有来得及引导学生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