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诗歌赏析四则(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一:

  公元759年,杜甫深感当时政治黑暗,毅然辞官,一路西下,经秦州、同谷等地来到四川成都,居于浣花溪畔。并在那里建立草堂一座,在成都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期间与严武结交甚密,严武荐其为剑南节度使蜀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并赐绯鱼袋。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五绝佳作。

  首句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二字统率全篇。“丽”字点染 “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美景色。虽为粗笔勾画,却显出春光骀荡。

  

  次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把春风、花草及馨香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使人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 “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第三句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性的动态景物来作细部勾画。春日冰雪消融,泥润土湿,秋去春来的燕子也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泥融”二字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有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翻飞,显出一番春意喧闹的情状。

  

  尾句是勾勒静景。惠风和煦,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大自然赐予的温暖,伏在溪边的沙洲上静卧不动。这也和首句相应,因 “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得鸳鸯出水,沐浴在阳光下的沙洲上。静态的鸳鸯和三句中动态的飞燕相对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三、四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具体而又生动,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壮美的丽日花草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而又统一,构成一幅色调鲜明、生意勃发、心旷神怡的初春景物图,反映出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得草堂安稳的闲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欣欣向荣的自然界的欢悦情怀。

  全诗格调清新明快,描摹景物清丽工致,语言对仗自然流畅,是杜诗中特具风神的篇章。

赏析二:

  《绝句·迟日江山丽》是唐代诗人杜甫诗集《杜工部集》[1] 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前两句是对环境进行外部描写,后两句则是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赏析三: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日光下,浣花溪一带明丽绚烂的春景。“迟日”突出了初春的阳光,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三、四两句转向具体的初春景物描绘,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色彩鲜明、虚实相生、和谐统一。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无雕饰之感;所描景物清丽雅致, 格调清新脱俗,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赏析四: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诗写春景,全写景物,透露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首句从大处着墨,总写浣花溪一带美丽的春景。“迟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日照江山,一片融融,山清水秀,旖旎多娇,描绘出春光之骀荡。次句选取春天代表性的事物,写春天给人带来的感受。春风拂面,轻柔温馨,其中还夹杂着花草醉人的芳香。这里,诗人以嗅觉写花草,让人仿佛置身于万紫千红的世界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春天多雨,土地湿润,燕子们忙着衔泥筑巢,在空中不断地飞来飞去。日照沙暖,鸳鸯便惬意地睡在沙洲上,相亲相近,羡煞旁人。此二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泥土之“融”、沙洲之“暖”是触觉,加深了读者对轻盈的飞燕、娇慵的鸳鸯的视觉印象,从而使人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