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导读(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导读:这则短文写了两个人物五句话,精细地说明知音十分难得的道理。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11,乃破琴绝弦12,终身不复13鼓。

注释: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时期楚国郢(ying上声)都(今湖北荆州K,著名乐师。 鼓琴:弹琴。 善:擅(shàn)长,善于。下文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锺子期:伯牙的知音。锺,同“钟”(但作为姓氏时不能武断地‘简写’,否则就是对古人或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好啊、妙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兮若泰山:高高地像泰山一样。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波涛汹涌的江河。 所念:所想的。 必得之:一定感受到那情景。 谓:认为。 11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2乃:就。破琴绝弦:摔断了琴弦。“破琴”与“绝弦”意思是一样的。 13复:再。

古文今读: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浩荡的水流,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锺子期一定都会感受到。锺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摔破了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朗读韵律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背诵技法:映衬照应法

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这个复句(指由两个以上的小句子构成)前一个五言句记叙伯牙擅长弹琴,后一个五言句押韵又对应。

第二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先用两个四言句描写伯牙弹琴,后面描写锺子期倾听之后的赞美话。锺子期为了表达出对伯牙琴声感同身受,由衷喜欢,用了倒装句,先说“善哉”,后说“峨峨兮若泰山”这种情景,而且两个“山”字照应。

第三句:“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形式与上一句一样,但承前省略了“伯牙鼓琴”四字,“水”字与“河”字也对应。

第四句:“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这个复句概括前三句之意,人物关系都是伯牙在前,(锺)子期在后。

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个长句写结果,记叙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再也没有善于听他弹琴的人了,于是摔断了琴,一辈子都不弹了。

文章一开始强调了两个“善”,后面四句描写两个“善”,在映衬与照应中说明两者是“知音”。

思考:

1.这篇短文说明了哪些道理?

2.这篇短文写作方法有什么特点?

3.朗读下列句子,可以有较长停顿处画“│”(画四处)

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 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心 悲 乃 援 琴 而 鼓 之。(《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