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夏日绝句》译文及诗歌赏析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流落江南后,李清照经历了夫死,物散,再婚,离异。晚年的李清照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但是,当她听说自告奋勇的韩肖胄去金国打探军情时,六十七岁李清照激动地写下:“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烈士暮年,爱国之心尚在。这就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译文]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2]

创作背景编辑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诗歌赏析一]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赏析二]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了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语出惊人,直抒胸臆,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鞭挞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正气凛然。其起调高亢、鲜明提出的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溢于言表、震撼人心的爱国激情也深深影响着后世无数爱国有志人士。

[赏析三]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赏析四]

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除善于写词外,她也善于写诗,虽然留存不多。她的诗多为感时咏史之作,往往慷慨激昂,与其词风有很大的不同。现在能看到的《漱玉词》与《李清照集校注》,都收集了她的作品。

李清照的丈夫叫赵明诚,是金石家(喜欢钟鼎碑石,是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学者),他常与妻子李清照到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买回来。据说,几年后,他们的书斋里单是钟鼎碑碣方面的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赵明诚做过官,也善于诗词。现在讲两个有关他们的故事:

一、一次,中秋节时,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什么佳作?能否拿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赵明诚也不谦虚,就把他最近写的词作拿了出来,但他多了一个心眼:就是把李清照写的词也夹在其中,供大家传阅。

突然,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其他人看了也都齐声叫好。原来他们欣赏的《醉花阴》里有这样的句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了,又是高兴,又是惭愧。最后,他告诉朋友,这首《醉花阴》是夫人所作。

二、公元1129年,赵明诚上任江宁知府已经一年多后,接到调令,让他转任湖州知府。就在这时,下属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投降金人,阴谋叛乱。赵明诚理应报告上级,同时想法平定叛乱。但他的表现出乎意外,竟然在当天晚上,与另两名官员一道“缒城逃走”(缒城,就是从城墙上顺着一根绳子下来),置全城百姓安危而不顾,当了可耻的逃兵。

幸亏他的下属组织力量,平定了王亦的叛乱。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刻罢了赵明诚的官。

这件事后,李清照非常痛心,非常羞愧,她不明白自己的丈夫为何如此贪生怕死!后来,李清照与狼狈不堪的赵明诚途经芜湖、当涂,前往江西,船行到乌江镇(这里正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之时,李清照心潮起伏,写下了《夏日绝句》这首不朽之作。

用白话试译这首诗:

活着应当做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现在,

人们仍然怀念项羽;

因为他宁肯战死,

也决不再回江东。

最后,说说这首诗好在哪里。

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抓走了宋徽宗与宋钦宗,宋王朝逃跑到江南。对此,李清照已是痛苦万分。不料自己丈夫临阵脱逃,李清照更是感到耻辱。在她路过乌江镇时,创作此诗,其用意不仅在于歌颂英雄项羽的精神,恐怕也在讽刺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吧!这首诗写得很独特。

[赏析五]

1. 起笔惊人,字如钢珠,落地有声。

李清照这首诗,起笔就有泰山压顶之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个柔弱的女子竟然有这样的气魄,那么堂堂七尺男儿又该如何?这是一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种无所畏惧的浩然正气。无论是“生”,无论是“死”,都有那样一种只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任何敌人压倒的信心与力量。“当作”这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对人生观的选择:人活着就要活出一个样子,决不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而“亦为”这个词语,往往会使读者吓出一身冷汗:人死了还要当英雄?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到这样的句子:“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于是,读者自会从中受到某种启发,会认真对待自己的生与死。这就是这首诗起笔的力量与智慧所在!

2.结语出人意料,前后呼应,寓意无穷。

当你读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诗时,你会怎样想呢?你能想到诗人后面的句子吗?

诗人后面所写,是非常巧妙而又极其自然地运用了所写的人、事、物、景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手法。人,是项羽;事,是兵败自刎;物,是船与江;景,是战场。议论,是赞扬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悲壮情怀;抒情,则集中在“至今思”3个字上。诗人就这样把她心目中伟大英雄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把伟大英雄的精神镌刻在读者心里。于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便成了生之“人杰”与死之“鬼雄”的化身!于是,起笔与结语不仅在写法上前后呼应,而且在内容上彼此相融。至于,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相比,哪兴是厚颜无耻之徒,哪兴是贪生怕死之辈?对于这些,诗人则一字不写,这个空白完全留给了读者,起到的是“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 运用典故,却不留痕迹。

全诗只有20个字,共用了3个典故。一是“人杰”。这是暗用了刘邦的话:刘邦称赞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二是“鬼雄”。 屈原的《国殇》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三是“不肯过江东”。史书上记载:项羽兵败到乌江江边,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说:江东父老即使可怜我,可我又有何脸见江东父老呢?说罢飞马直入战场,杀死敌军无数,最后自刎。而连用三个典故却毫无生僻堆砌之弊病,只觉得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即使读者不知这3个典故,也不会对诗产生任何误解。如此用典,才叫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