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18 12:41:0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课题:1——3一千根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并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情感与态度: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这对盲人师徒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教学突破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各自然段内容。

  2. 读懂“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从善意的谎言中揣摩信念的力量。

  技术平台: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情智在线: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吏铁生作品《命若琴弦》改编的文章,题目是《一千根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10分)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典。

  3、检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单间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15分)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汇报预习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师生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用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幻灯片:就为了这一个“希望”,他坚持弹奏,匆匆五十三年就如此过去了。板书:希望,五十三年

  1、五十三年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就已经是很漫长的了,可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又是何等的漫长啊。然而,这漫长的五十三年她是怎样度过的呢?能不能在文中找一个词语(板书:匆匆)。

  想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生活才是匆匆度过的。(高兴、幸福)那失明的老人为何又匆匆地度过漫长白五十三呢?(因为他得到了老人给他的一个能治好眼睛的药方。)(板书:药方),你在哪找到的?

  幻灯片:我给你一个保证治好眼睛的药方,不过,你得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打开这纸单。在这之前,是不能生效的。

  授课时间:

  个性化设计:

  科目:语文 备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课题:1——3一千根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并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情感与态度: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这对盲人师徒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教学突破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各自然段内容。

  2. 读懂“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从善意的谎言中揣摩信念的力量。

  技术平台:课件。

  情智在线: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体会情感(10分)

  1、那么在得到药方之前,他是怎样生活的呢?

  幻灯片:一位会弹三弦琴的盲人,渴望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看看这个世界。但是遍访名医,都说没有办法。(板书:渴望)

  渴望是什么意思?迫切地希望。

  有生之年:在活着的时候。

  2、当他得到了药方之后,他的生活又有了怎样的转变呢?

  幻灯片:于是,这位琴师带了一位也是双目失明了小徒弟游走四方,尽心尽意地以弹唱为生。

  二、走进文本,揣摩情感(20分)

  1、想象,此时他会弹奏什么样的曲子?(高兴的)

  2、此时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忙并快乐着)

  3、想象,当他弹断第一根琴弦的时候,他是什么心情?

  当他弹断第十根他是什么心情?

  4、就在这第一千弦断了的时候,这位艺人又做了什么?

  5、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理解。

  急不可待:迫不及待。一直藏在怀里(可以看出这张药方是这位盲人的救命草,他把它视为珍宝一样保存着。)

  6、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从明眼人的口中得知:

  这泪水里都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呢?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伤心的泪水?悲伤的泪水?绝望的泪水?可是刹那间他突然明白了老人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所以这里更多的是感动的泪水。

  7、然而,这位老了的失明艺人并没有把故事的真相告诉他的徒弟。他是怎么做的?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解(10分)

  同学们,看到这无字的药方,你想到了什么?

  授课时间: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授课时间: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滑”等9个生字,会写“报”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三、教学重点:

  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五、教学类型:

  新授课

  六、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2、句子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读课题,质疑,课题中的“我”是谁,“你”又是谁。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a、轻声读课文,画了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b、再读全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

  1、请学生指出自学过程中最容易读错的.生字,全班正音。

  2、解决课题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老奶奶 “我”

  送报的孩子 “你”

  默读课文,学习词句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自己喜欢的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自己画出的词语和句子。

  3、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指导书写

  1、请学生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细看生字,说说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练习书写四个字,四个词。

  4、点评反馈。

  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用多种方法认读生字、新词。

  2、用投影出示一些句子,指名朗读。

  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

  a、是什么事情,使老奶奶写了“我为你骄傲”这句话?

  b、老奶奶为“我”的什么品质感到骄傲?

  2、分组或全班交流

  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1、分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是怎么解决的。

  练习书写

  听写生字词

  积累语言

  1、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得最好,用横线画出来。

  2、读读抄抄课后词语。

  3、交流评议,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水平。

  九、课后小结:

  十、作业布置: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技能目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关键: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再明脉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越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对进一步感知晏子的出众才华起了很好的的铺垫作用。

  2.填补证书,仔细品味

  (1)创设机会,自由研读

  同学们,晏子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呢!正因为他成功地出使楚国,所以齐国外交部授予他一张荣誉证书。可惜00多年过去了,证书几乎面目全非。历史博物馆的张叔叔想请大家动动脑子,把证书补充完整。出示荣誉证书:

  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件事,仔细品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琢磨证书该怎么补充比较妥当。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荣誉证书,对于学生来说既是非常熟悉的,又是非常神圣的。创设这样的机会,学生会感到亲切,兴奋,加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所以学习的欲望猛增,“要我学”则补变成“我要学”。

  (2)多种练习,仔细品味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随机出示以下几段话及相关训练:

  a.“这是个狗洞,不是城市。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楚王就是__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狗国

  b.“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训练:举()成()挥()如()摩()接()

  C.“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训练:“最不中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最下等国

  注:学生做b练习时,可让其找自己最信任的伙伴来演一演。演完后,对其进行采访。

  d.“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滩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果,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训练: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强盗国

  小结:楚王自恃国事强盛,几次三番侮辱齐国和晏子。最后还是晏子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晏子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聪明善辩心中有国

  [设计意图]

  1.这一环节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比如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后,先指名个别读,接着同桌互读,然后安排比赛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讨论第二件事时,引导学生用读一读、演一演的形式来感悟晏子的超人才干。学生在准备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演完后,对“晏子”和“楚王”进行采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更真切地感受晏子那高尚的人格和绝顶的聪明才智。

  3.教学这三件事,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涨的学习情绪。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请大家看板书,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越来越大,越是这样,他的下场就越惨:楚国成了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楚王也就成了狗王、最下等王、强盗王。这都是晏子聪明善辩,心中有国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板书来总结课文,使课文内容简洁易记,也使学生对人物品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同学们补充的荣誉称号,晏子真是当之无愧呀!

  下课后,我把你们用智慧换来的这些学习成果送给历史博物馆的张叔叔。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充满智慧的名字──晏子!

  【设计意图】结课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板书设计(同上)

  【设计意图】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不成,所以用虚线表示。楚王最后对晏子的态度用红粉笔书写,突出楚王前后的思想转变。“钻狗洞──笑无才──押齐盗”呈上升趋势,明显地揭示出了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是越来越大,那么,他应得的下场也是越来越惨(往下的箭头越来越长),“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用蓝粉笔书写,“聪明善变、心中有国”用红粉笔书写,是为了强调这是晏子三次战胜楚王的“法宝”。

  四、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教学的开放。本课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引进了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荣誉证书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真正体现了语文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2.主体学习的体现。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欣赏,自己评价的自主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感悟多少就感悟到多少,教师并不强调“十个指头一样长”。

  3.创新意识的培养。主体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本节课学生在主体学习的氛围中,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演,思维异常活跃,无形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伙伴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

  3.能正确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第二自然段。

  4.能观察实物说、写一段话。

  5.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能观察实物说、写一段话。

  教学用具:

  大字课文、挂图、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6课时(包括说、写训练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给下列汉字注上拼音。

  2.举例说明什么是拟人手法?

  二、新授:

  1.齐读课文,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a.指生读课文。

  b.说说“小花鹿”是什么 ?

  (“小花鹿”是一个泥制的储蓄罐。)

  c.谁来说一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

  (讲了“小花鹿”储蓄罐的来历。)

  3.学习第二自然段。

  a.快速默读课文。

  b.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

  (“小花鹿”真讨人喜爱。)

  c.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小花鹿”的`?

  d.它是分几个部分来写的?

  (写了“小花鹿”的耳朵、眼睛、嘴、身体、尾巴这几部分。)

  e.作者是怎 样来介绍这几部分的呢?

  (指学生读出描写“耳朵、眼睛、嘴、身体、尾巴”的句子。)

  4.学习第三自然段。

  a.指名读课文,并划出课文中讲“小花鹿”用处的句子。

  (我不随便买零食吃,把省下的钱买许多我喜欢的书。)

  b.思考下列句子:

  ①我有了“小花鹿”以后,那些话梅啦、山楂啦、橄榄啦,不像过去那么吸引我了。

  “吸引”是什么意思?哪些东西不吸引我了?为什么?

  ②“小花鹿”变得沉甸甸的了。

  “沉甸甸”是什么意思?“小花鹿”怎么变得沉甸甸的了?

  ③你的功劳真不小啊!

  “你”指谁?它有哪些“功劳”?

  c.你读了这一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指生说。

  三、总结:

  同学们,以后也要把买零食的钱积攒下来,用来买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3.我的“小花鹿”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0页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与课题呼应又发学生思考。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而,在面对低年级学生缺乏注意、分配能力差等特点,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在读得连贯、顺畅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领悟。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1个偏旁"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画面:小松鼠)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瞧,它是谁?

  2、齐读课文,它东张西望在找什么呢?有没有找到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学生评价。

  3、指导生字和有些长句(这一设计为学生铺路架桥,降低了朗读的难度)

  三、细读课文,促进感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花生画面)这就是花生,你能给小朋友介绍一下吗?

  (3)指导朗读

  [直观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花生开花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多美的花生呀,小松鼠好奇极了。

  (1)分角色朗读对话

  (2)松鼠认识了花生心情怎样?它为什么高兴?指导学生朗读"它想……"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过渡:小松鼠有3个美好的愿望它盼啊盼啊,它找到果子了吗?

  (1)轻读第三、四自然段,全班交流,抓住"每天、都、等啊等啊,、也,"并进行朗读指导。

  (2)老师引导读第五自然段:所以小松鼠感到奇怪,自言自语地说:"……"

  (3)指导朗读"自言自语地说……"(可以加上动作、神态)

  (4)表情朗读

  4、突破难点

  (1)(出示多媒体画面)小朋友,你能告诉小松鼠,花生躲到哪里去了吗?

  (2)用"因为……所以……"说,为什么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了,小松鼠也没有看见一个花生。

  [以问促读,问促结合,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

  四、回归整体,表情朗读

  同桌朗读,边读边辅以动作、表情,把小松鼠找花生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

  [课堂演读,变"讲台"为舞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五、指导书写,教认新偏旁。

  1、练习生字并找朋友

  2、学新偏旁,"田字格"和"母字部"注意"每"的笔顺。

  3、学生看笔顺图,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认真观察,了解本课生字的特点,借助形声字的规律正确识字。

  3、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树木的知识。

  教学重点

  会认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课生字的特点,借助形声字的规律正确识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相关树木的彩色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12页,请你试着读读这课中的`词语,不会的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身边的同学、老师。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出示8种树木的图片。

  你认识图上的哪种树,能不能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完,教师要及时贴出相应的词语卡片。)

  借助图片读词语。

  (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要及时介绍)

  2、认识5个生字。

  出示生字:杉、棉、柏、梧、桐

  认真观察,同桌讨论一下,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请你想想,这几个生字拥有共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是怎么快速记住这些汉字的?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出示8个树木所做成的物品图片。

  你认识图片上的物品吗?

  (学生每说一个,教师都要及时贴出相应的词语卡片)

  4、熟读卡片上的词语

  4、盖住词卡上的熟字,只出示生字:材、板、棍、柴、柜、桌、椅、架、枕

  再请你认真观察,找到这些汉字的规律。

  (带木字旁、形声字)

  识记生字。(引导学生既可以结合形声字的规律,也可以借助图片识字。)读生字卡片。

  三、指导书写:

  1、观察虚宫格中的所有生字,有什么特点?

  (都有木字旁,左窄右宽,木字旁写得窄一些,只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2、指导书写“杨”

  ①引导学生注意,右半部分4笔完成,两个撇的长短不同。

  ②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一读木条上的词语:

  木已成舟、独木不成林、原木、木柴、木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枕木、木棉

  2、读读手中的小生字卡片。

  二、书写

  1、复习带有木字旁汉字的书写规律。

  2、学生独立观察虚宫格中的生字的具体位置,独立练习书写。

  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汉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综合练习在兼顾单元文化主题“享受童年的快乐”的基础上,安排了“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我的好方法”,以及口语交际“让你我都快乐”和小练笔“童年趣事”等五部分内容。

  【教学建议】

  一、“我的采蜜集”

  这里为学生提供了一组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或词语,有意思的是各种各样的“笑”对应了起来,读来感觉非常有趣。

  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意思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一用,因为积累词语的目的为的是运用。

  而后,可以补充一些描写笑的词语,让学生补充前面的词语,或者给出一些词语,搭配相应的“笑”。如:

  面带微笑;

  几声冷笑;

  一脸奸笑;

  哈哈大笑;

  一阵爆笑;

  会心一笑;

  回眸一笑;

  皮笑肉不笑……

  孩子如果感兴趣,还可以用“相声”贯口方式看一口气能说出多少种不同形式的笑。

  二、“读读背背”

  范成大(1126——1193),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代著名诗人,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号称南宋四大家。田园诗独具一格,影响较大。这首诗是诗人退居石湖养病时所作。诗人共创本题诗歌六十首,这是第三十一首。诗歌描写了初夏时节农村人紧张劳作的生活图景,突出了农村男女都热爱劳动的主题,富有浓郁的农村气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学习了这一首,教师可以扩展学习范成大的其他田园诗歌。如

  四时田园杂兴(二首)

  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其二

  新主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三、“我的好方法”

  在生活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动脑的人,常常会有小的发现或创造。教材中介绍了学习方面自己作书签的“好方法”,以免损坏书籍。其实,学习方面还有许多好方法。如用废旧报纸或在水泥地上练毛笔字是节省纸张的好方法;如果是好的白纸,有人先用铅笔练字,再用钢笔,最后用毛笔,这也是节省纸张的好方法;大家合作买不同的书,然后交换阅读是多读书的好方法……

  学习中孩子也会有许多发明创造,让大家互相交流,智慧共享。

  四、“口语交际”

  ——让你我都快乐。

  1、情境谈话,引出话题。

  这次的口语交际,老师和大家一起寻求快乐:你可以把你的'快乐故事、快乐秘诀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把自己的不快说出来请大家帮助。

  2、谈话交流,注意引导。

  第一、让大家听清楚快乐的根源或苦恼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听清楚表达的同学什么地方说得好。

  第三、听众要积极想办法,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要善意地、文明地、讲究表达方式地说明自己的意思。

  五、“我的小笔头”

  ——童年趣事

  提起“童年”,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涌现出一串故事……

  有了“阅读链接”中关于“儿时的游戏”的谈话交流,相信孩子关于“童年趣事”的素材已经储备了许多。这是孩子最为感兴趣的话题,课上可以再给学生提供一段交流的时间,孩子拿着图片、照片、实物,谈起自己童年的趣味经历,那是饶有兴趣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继续做好这样两方面工作:第一、一些孩子不知道该写哪些事情,教师要帮孩子筛选,选择哪些突出“情趣”的事例。第二、要提示孩子学习教材中《天窗》《芦叶船》以及《快乐的足球赛》把细节描写具体的方法,努力做到别人一读你的就能体验到你的“芦叶船”、你的“冷空射门”到底怎么有趣。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结合课文认识“灰、兔、拿、翻、除、些、挑、担”8个生字。重点关注“灰、除、些”的字音;识记“兔、拿、翻、挑”的字形;了解“除草、一担菜、翻土”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找到与画面内容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并根据提示读好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

  3、能根据词语的提示,选择一幅图将画面内容说清楚。

  4、通过读文,初步明白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有收获,才会更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根据图片、提示等,选择一幅图将画面内容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拼读音节,学习“兔”字

  师:这里有个音节,一起拼。【 出示:tu】这就是“兔”【 出示:兔】拿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兔”字。兔,上面是个刀字头,中间是个扁扁的“口”,撇从口中出来,竖弯钩,最后不要忘记还有一点,就像——小兔子短短的尾巴。【板书:兔】

  2、图片导入,学习“灰”字

  师:今天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就是两只小兔子。【出示:小白兔、小灰兔图片】你看,它们是?——小白兔、小灰兔

  师: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词语。【板书:小白兔、小灰兔】

  师:“灰”先写“横、撇”,再写“火”,谁记住这个字了?

  3、揭示课题,齐读

  师:老师要在这两个词语中加一个字。【板书:和、2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第20课《小白兔和小灰兔》

  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师:读了课题,我们就知道课文讲的一定是——小白兔和小灰兔——之间发生的故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呀?【出示:四张插图】这四幅图就讲了它们俩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图片,读读课文,试着将图片中的内容说清楚。

  二、初读课文,了解图片对应的小节

  1、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师:要讲故事,首先要把课文内容读清楚。读过课文了,把书打开,课文一共有几小节,用你们的小手来告诉我。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读一小节。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个小朋友读,其余三个小朋友认真听。

  2、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找出和四幅图相对应的小节

  师: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哪几小节分别对应这4幅图呢?自己再看看课文,想一想。

  三、细读课文,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表现

  (一)学习第1、2节

  1、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别向老山羊要了什么。

  师: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课文的第2小节。【出示第二节】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试着用“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做的事。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小灰兔做了什么?小白兔又做了什么?

  1)交流:

  2)板书,学习“拿”字,理解“菜子”

  师:小白兔向老山羊——要菜子。【板书:要菜子】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什么是“菜子”吗?【出示图片】

  师:这就是菜子,菜子就是菜的种子。还记得第4课中我们学习的《一粒种子》吗?只要把菜子撒在土里,它就会长出许多白菜。

  师:而小灰兔是——拿白菜。【板书:拿白菜】

  2、说一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别做了什么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别做了什么?

  3、小结,齐读第2节

  师:课文的第2小节就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气读)

  (二)整体感知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

  1、整体感知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

  师:我们知道小灰兔拿了——白菜,而小白兔要了——菜子,后来他们分别都做了什么呢?【出示:两幅图片】

  2、看图说话,用上“谁在干什么”的句式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

  师:看看这两幅图,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谁在干什么吗?

  1)小白兔:【板书:种白菜】

  2)小灰兔:【板书:吃白菜】

  3、小结

  师:你们用一句话将图片的内容大致说清楚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将内容写清楚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三)学习小白兔要了菜子后的表现,试着将图片内容说清楚

  1、引读第3小节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白兔是怎么做的。【出示第三节】和老师配合着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图上的小白兔正在干什么?

  2、找到小白兔种菜过程的词语

  师:刚才你们用一句话说清了画面内容,那图上画的是种白菜吗?那小白兔种下的到底是什么?自己读读第3小节?

  师:是啊,菜子就是白菜的种子,小白兔种下种子,我们也可以说——播下种子,也就是——播种。【板书:播种】

  师:在小白兔撒菜子之前,为了让种子生长有足够的氧气,长得更好更快,就得——把土翻松。【泛红 “把土翻松”】【词卡:把土翻松】

  师:如果我要将它写在黑板上,能照着这个词的样子说说看吗?【板书:松土】

  师:请你再读读第3小节,找一找小白兔还做了什么事?学着老师的样子,你也来圈圈有关词语。

  * 交流:浇水、施肥、除草、捉虫【泛红“浇水、施肥、除草、捉虫”】

  3、了解小白兔种菜过程

  师:松土,播种这是第一步,过了几天【板书:过了几天】,菜子就发芽了。长出嫩绿的叶子,它又会做什么呢?

  1)浇水:为了有足够的水分小白兔给它们——【板书:浇水】

  2)施肥:为了给白菜生长提供需要的营养,就得——【板书:施肥】

  3)除草:为了足够的`营养,杂草也长出来了,这是小白兔就得除去杂草,这样就没有杂草和白菜抢营养了。

  4)捉虫:最后还不忘给它捉去小虫子

  4、体会小白兔的勤劳和快乐

  师:种白菜可辛苦了,小白兔就是这样每天精心照料着这些白菜。【出示句子】

  (引读)它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除草,捉虫。【板书:常常】

  师:是啊,在小白兔的精心照料下,结果小白菜很快——就长大了。读到这,你想夸一夸小白兔吗?

  5、借助板书,将图片内容说具体

  师:现在请你看看板书,看看图画,试着将这幅图的内容说清楚。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开头。【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师:刚才我们只是把画面内容大致说清楚了,现在你们把图画说得更具体了,而且还把小白兔的辛苦和勤劳说清楚了。

  (四)看图学习小灰兔拿白菜后的行动

  1、了解小灰兔拿白菜后的表现

  师:小白兔在勤劳地工作着,而小灰兔呢?还记得吗?它在干什么呀?吃白菜。

  师: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幅图,你觉得小灰兔怎么样?(很懒)你还看到了什么?

  2、理解小灰兔“天天不干活”

  师:为什么结满蜘蛛网呀?读读课文,要读课文的第几节呀?

  * 它天天不干活,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板书:天天】

  3、小结

  师:你们想想小灰兔这样——天天不干活,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结果会是怎样的?用一句话说说,小灰兔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师:是啊,正是因为小灰兔——,白菜——一天比一天少,结果——过了些日子白菜就吃完了。

  (五)学习第5节

  1、看图说话,引出第5节

  师:这时,小灰兔没吃的了,又到老山羊家要白菜,在路上,它遇到了——小白兔。【出示图片】

  师:看看图片,你能说说图上小白兔怎样吗?小灰兔怎样吗?

  师:是啊,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用一根扁担两头挑着许许多多的白菜,这就叫“一担白菜”【

  出示词卡:一担白菜】。一担白菜是多还是少啊?

  2、指导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

  过渡:为什么小白兔这么高兴,而小灰兔却低了头呢?仅仅是因为没有白菜吗?我们一起来读读第5节中他们的对话,从对话中找找答案。

  1)找到对话内容

  师:找到第5节中两人的对话,大声读一读。【出示对话】

  2)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师:当小灰兔看到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时,心里不明白了,于是它疑惑地问—— “小白兔,你的菜是哪来的?”

  师:而小白兔自豪地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小白兔的话有几句呀?小白兔先回答了小灰兔的问题,这是我——自己种的。接着再告诉了他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3)同着对读

  师:同桌一个扮演小灰兔,一个扮演小白兔,直接对话,让我们感受到小灰兔的疑惑,小白兔的自豪。

  3、观察图片,了解小灰兔低下头的原因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小灰兔为什么低下头吗?仅仅是因为没有白菜而不高兴吗吗?

  师:对啊,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它为自己的懒惰感到难为情呀!它之后又会怎么做了?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0、小白兔 和 小灰兔

  要菜子 拿白菜

  种白菜 吃白菜

  松土(过了几天)浇水

  播种 (常常) 施肥 (天天)

  除草

  捉虫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

  1、学习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那么,从课题“威尼斯的小艇”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从课文我们可以知道,课文重点写的是小艇;我补充一点,课文中写的小艇,是威尼斯的小艇。因为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特别重要;)

  2、很好,威尼斯是一个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3、那么,从课文的重点词“小艇”,如果你是作者,会围绕小艇写些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会写小艇的样子;会写威尼斯独特的水上风光;会写人们坐小艇的感受;会写小艇的重要性……)

  4、说得真好!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水上城市,下面请大家一睹威尼斯的迷人风光。

  (☆学生端坐,播放VCD影蝶。)

  5、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下面谁能用一两句话谈一谈威尼斯给尼的印象。

  (威尼斯很美,有纵横交叉的河流,有饰有雕塑的高大建筑物,有形状各异的桥梁,还有奇特别致的小船。看了这美丽风光,我简直陶醉了。)

  二、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1、说的很好,当我们置身于威尼斯的小艇中,会有一种“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学生读,教师准备投影片)

  3、下面请大家看投影: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这也是对威尼斯小艇样子和特点的描写,和刚才()读的课文比较,那一段写得生动。

  4、我们一致认为课外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那么怎么生动呢?请看投影: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5、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6、很好,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大家看

  用“独木舟”比喻小艇,说明小艇‘又窄又深’(粘贴“独木舟”图片)

  那么用“新月”比喻小艇的什么特点?——两头翘起。

  用“一条蛇”比喻什么呢?——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

  7、那么,用了这三个比喻句,我们眼前就出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

  8、好,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

  9、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外,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好,巧:

  (教师范读课外,学生作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10、下面我请各位乘坐小艇的同学谈一谈你的感受?

  (舒服,看到两边的河流,桥梁,船只,很新鲜;两岸的建筑物很美;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同学,很兴奋……)

  三、学习“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

  1、那么,船夫的技术如何呢?下面请男同学齐读第三节,想一想,哪些词说明船夫驾驶技术出众?(板书:驾驶技术好:)

  2、哪些词说明船夫驾驶技术好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操纵自如、挤过、穿过、急转弯)

  3、课文描写得很精彩,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给大家复述一下船夫的“操纵自如”,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以手作小艇,边讲边演示。

  好不好?(鼓掌)

  4、下面我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一段内容,大家要及时接读并以手作小艇来表演。

  (投影课文第四自然段,师生看投影表演读)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操纵自如”这个词,联系刚才的表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学习“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1、课文一开始就说“威尼斯的小艇相当于大街上的汽车”。那么都有哪些人离不开汽车,他们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呢?

  2、下面请大家静息,我来测试一下大家的听记能力。请孟正阳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3、谁乘坐小艇去做些什么呢?

  4、学生讨论、回答

  5、投影: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理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

  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