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3 11:53:4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范例(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只有一个 地球”这个课题的?

  课文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1)组词

  渺( ) 矿( ) 赐( ) 慷( )

  秒( ) 旷( ) 场( ) 康( )

  慨( ) 滥( ) 睹( ) 堵( )

  概( ) 监( ) 赌( )

  (2)理解词语

  慷慨:本文指不吝惜。

  节制:控制或者限制。

  渺小:微小。

  遨游:任意游历。

  璀璨: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和蔼可亲: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枯竭:用尽,断绝。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说一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整体感知课文。)

  4、再读课文,找到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画在书中。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一段的段意以及分段的依据。

  (课文共分为四个段落。分段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

  第二段:(3——4自然段)介绍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第三段:(5——7自然段)介绍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

  第四段:(8——9自然段)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3、指名分段读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逐段学习,落实训练。

  (一)讲读第一段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跟随宇航员一起到太空上看一看地球。

  请你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讨论。

  板书:美丽而渺小

  2、关于“美”,思考: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美?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地球的美?

  配合挂图指导学生。从中找出:“蓝色”“白色的纹痕”“水蓝色的纱衣”。

  理解分析比喻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含义。(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都是说明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和一切生命。)

  3、学习关于“小”。

  用学习“美”的方法学习关于“小”。

  要求:看图、读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1)列数字:半径6300公里。

  (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地球——宇宙

  4、理解“人类活动范围小”,方法同上。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6、教师小结: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但是有些人却根本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快速阅读,找出中心句。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

  (1)文中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他们有什么不同?

  (一类是不能够再生的,一类是能够再生的。)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一类是不加节制地开采有限资源,二是随意毁坏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

  (3)这些破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发挥学生的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小组的讨论记录。)

  3、填空(进行拓展训练。)

  地球上水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水资源,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不但使清洁的水资源不能够再生,还会使人害病,鱼类灭绝。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资源。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请你在书中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交流自学效果。(教师把握住“其它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个要点。)

  3、指名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2、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3、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如果他们被毁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1、对照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课文一层一层地说下来,最后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呼吁。)

  2、课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四、品味课文的内容,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做才是保护环境呢?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课文介绍了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关知识,提醒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内容生动、形象。作为一篇科普读物,作者运用的是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1)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是那样的渺小,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

  (2)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地球的美丽,是人类和地球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

  (3)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是不能再生的资源被不加节制地开采;二是能够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

  2、教师小结: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但向读者介绍了科普知识,更能使大家警醒,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采取以下做法:

  1、通过自学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讨论学习。

  2、利用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形象、直观的印象,感触更深。

  3、联系实际谈感想说体会,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使课程面向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环保的极端重要性,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探究活动——环境保护

  活动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知道地球环境的好坏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懂得环境保护要从每个家庭、每件事做起。

  3.教育学生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使学生知道家庭和自己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把环保意识落实在行动上。

  活动重点:

  环境保护,要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从我做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地球,你好吗?》的歌词并播放录音。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

  当江河不再是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

  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

  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

  当冰山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

  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渴望。

  当城市川流不息的车,从此没有一点安详。

  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

  当玩具变成你的衣裳,从此没有天真幻想。

  当贪婪拼命的追求,没有动物与你歌唱。

  让我们一起热爱吧,让我们一起唱,让我们一起呼唤,地球你好吗?

  师:在这首歌中,体现出了什么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必须关心它。环境保护就是爱护地球的措施之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球的生命。)

  板书:环境保护

  二、新课

  1、教师出示“世界环境日”台历,指导学生观察。

  (台历左边是“世界环境日”、1972年字样,右边有用醒目的颜色标出的“6月5日”字样。)

  师:谁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学生回答。

  板书:“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2、让学生朗读教材135页第一段。

  师:联合国为什么要确定“世界环境日”?

  学生回答。

  (这是动员全世界的每一个人,不分民族和国家,都来关心、保护和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

  师:“世界环境日”的确定和“地球日”确定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自从有了“世界环境日”后,联合国根据每年的世界环境现状和环境科学材料,确定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3、师:199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指导学生看书上135页图。

  师:这幅图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地球和一个三口家庭。)

  师:这幅图反映了地球和家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把所有这样的小家庭加在一起,就组成了地球这样一个大家庭。也就是说,地球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小家庭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师:大家说说自己家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每个家庭周围的环境都搞好了,那么,地球环境会变得怎么样?

  学生回答。(会变得更好。)

  师:那么大家想想地球环境的保护与每个家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搞好地球环境必须从每个家庭做起,反过来,地球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4、指导学生看书上136页图,请大家描述一下这幅图,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图上画着工厂的烟囱正冒着浓烟,下水道排放着污水,到处都堆有垃圾、废物,汽车、飞机则不时地发出噪声,一个小朋友面对这样的环境,十分难受。说明我们身边的环境受到了严重地破坏。)

  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身边都有哪些环境问题?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

  教师小结:大家刚才提到的环境问题值得我们注意,这说明大家平时都很关心环保问题。我们不但要关心环境保护,更应该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我们要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为爱护地球做贡献。

  5、组织学生看136页图,说一说家庭可以以哪些实际行动保护家庭环境和节约能源?

  学生回答。

  师:一个家庭所做的事,看起来很小,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这些,那就了不得了。我们可以来算一算。

  如果全国12亿人,平均每人每年节约一度电,用所节约的电费援助失学儿童入学,大家算一算,可以援助多少失学儿童入学?(1度电0.3元,援助一个儿童300元。)

  0.3*12

  只有一个地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完整地叙述自己参与过的一次活动,写清楚活动的场面,注意点面结合。

  2、能写清楚自己参与活动的想法、感受、心情。

  3、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重点难点

  1、能写清楚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相关信息。

  2、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感受)突出;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3、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班级曾经参与活动的图片。

  学生:

  回忆曾经参与过的活动,写下活动名称,有条件的可以准备当时的照片或视频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展示学生活动的图片,激起学生对活动的回忆。

  导语:大家看看这些照片,是不是很眼熟?这几张照片中大家笑得可真开心,而这一张照片中大家的表情看起来可真严肃。再看看这张,这位哭得稀里哗啦的同学又是谁呀?看着这些照片,老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精彩的活动中去,你们呢?

  2、引导学生体会照片中的情感,导入课题。

  过渡:很好,看来大家对之前参与的活动都记忆犹新,感触深刻呀。那么,这堂写活动的作文课相信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了吧!

  二、拓展思路,确定写法

  1、点名学生说一说这学期或小学阶段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

  2、归纳、总结学生发言。

  体育竞技类:拔河、跳绳、接力赛、乒乓球……

  文艺表演类:合唱、课本剧表演、集体舞……

  公益慈善类:看望老人、植树、校园清洁、爱心助学……

  民俗活动类:包粽子、写春联、踏青、看灯会……

  校园活动类:开学典礼、课间操、校运动会……

  3、点名学生总结活动收获(即确定文章中心)。

  预设:参与一次活动,必然会产生很多想法和感受,也会从中得到不少收获。这些收获或许是增加了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锻炼了某种能力,展示了自我风采;或许是走进他人,了解了陌生世界;或许是汲取了文化营养,开阔了眼界;或许是放飞心灵,体会快乐人生,等等。多多引导学生体会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感触,明白参与这些活动的深层意义。

  4、引导学生明确写作重点和写作技巧。

  (1)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重点。

  明确:教材中已经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写明,就可以初步组成一篇文章的框架。但是,作为一篇写活动的文章,其目的必然是让读者感受活动的氛围,阐述作者的收获。因此,所有与之相关的内容均应作为写作重点,即须写清楚活动最精彩之处,写清楚活动过程中的什么内容让自己感受最为强烈(一般为活动的高潮部分),写清楚活动带给自己的启发。

  (2)掌握记叙活动写作技巧。

  明确:写作顺序和场面描写应注意哪些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进行点拨式指导。一般而言,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把活动的结果或活动中某个重要场面提到开头,再回顾活动的起因和经过。写活动就离不开场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是描写的重点,要从细节出发,营造出活动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此外,环境描写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让作文增色不少。

  三、总结素材,完成初稿

  1、学生翻看自己准备的资料,回忆当时的所见所闻,确定写作对象。

  过渡:关于本次习作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相信大家都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应该迫不及待地想要动笔了吧。请大家翻看自己准备的资料,回想一下那些活动经历,其中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次呢?把这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吧!

  2、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活动,说一说活动的过程和记忆深刻的细节。

  预设:学生可能有好几个选择,必须明确出一个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对象。

  3、点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事,教师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说清楚,引导他们说出为什么会印象深刻,从而明确活动的感受和想法。

  4、完成初稿。学生根据交流的内容,列出习作提纲,把活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形成作文。

  5、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

  (1)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明白;

  (2)场面描写是否生动;

  (3)想法感受是否深刻,情感的抒发是否水到渠成;

  (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修改重点:

  (1)标题应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新颖有趣;

  (2)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3)改正不通顺的语句;

  (4)对内容进行增删调整。

  小学阶段常用的修改符号:

  (1)改正号:

  (2)删除号:

  (3)增补号:

  (4)对调号:

  (5)转移号:

  3、小组间交流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重点:

  (1)过程叙述完整;

  (2)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3)场面描写生动,情感真挚;

  (4)标题、开头、结尾精彩。

语文教案 篇3

  一、 谈话导入

  师:谁知道 20xx年1月23日这天,是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我们经常说过年过年,而且很多小朋友都愿意过年,那么年究竟是什么?他又是怎么来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30年的来历,一起通过读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了解年的来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下面请大家打开书138页,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出示)

  1,、年是一种什么样的怪兽?

  2、白胡子老人用什么方法把年赶跑的?

  3、他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把你找到的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然后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汇报:

  1第一个问题,年是一种什么样的怪兽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长相。它长什么样子?你想象一下,它还有那些吓人的长相呢?它的性情怎么样?什么叫异常凶猛?从哪里看出它异常凶猛呢?

  师:真吓人啊,它不光长的可怕,还吃人呢!你能把年吓人的样子和凶狠的性情读出来吗?面对如此可怕的年兽,什么是这么做的?

  师:乡亲们都害怕年,都想躲的远远的,但是有一个人就不怕,他是谁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这个人是谁?,他长的什么样子?()解释精神矍铄,器宇不凡,参照插图看老人形象。

  师:这样一位老人真的不怕年吗?他是怎么说的?从白胡子老人的动作和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信心,有把握)

  哪个词看出有信心?(一定)你能读出这种自信吗?

  练读,指名读,齐读。

  2、这位器宇不凡的`老人真的把年赶跑了吗?那么第二个问题,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年赶跑的?你能默读课文第四段,把白胡子老人的方法用横线画出来,把年的反应用波浪线画出来吗?

  汇报:方法:贴大红纸 亮灯 放鞭炮 穿红袍

  反应:它害怕的浑身战栗起来,解释战栗

  吓的它一脸后退好几步

  年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

  你能把年害怕,惊恐的感觉读出来吗?

  看来白胡子老人的方法真管用,他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呢?谁来回答?年害怕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是年的弱点,白胡子老人知道了年的弱点,根据这三怕,最后把年赶跑了。你觉得白胡子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从此,这位老人的方法就延续了下来,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三、 总结拓展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很多古老的风俗,那你还只过年有哪些风俗?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老师希望你能把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年的来历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讲给更多的小朋友听,他大家都来感受我们中华古国的文明,好吗?

语文教案 篇4

  1.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练习仿写现代诗。

  3.积累有关诗歌的名言。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现代诗)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现代诗有什么特点?(有节奏感;蕴含丰富的想象;饱含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归纳现代诗的特点。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这些古代文人你都认识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屈、渊、孟、甫、韩、愈、禹、锡、仲、龚。)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分析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如何描写颜色。

  (2)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2.读一读,注意节选诗歌的加点部分,说说加点的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1)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几处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品味,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2)仿写练习:请你运用排比手法写一首小诗。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诗歌特点的。

  (1)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谈诗美)

  (2)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谈诗的节奏)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谈诗歌创作)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诗歌的名言?请在全班交流。

  (1)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2)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郭沫若

  4.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确诗歌的特点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诗,了解了现代诗的特点,认识了八位古代文人,并尝试仿写现代诗,积累了有关诗歌的名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多积累和摘抄现代诗,体会现代诗优美、简练、富有节奏的语言艺术特色。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结合单元课文,学生能够大致了解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2.在学习中,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品味、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且能运用所学进行仿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练习写一个小动物。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同学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加深记忆。

  比方:“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 zhòu ”,不能读“ jū ”或“ zòu ”。

  3、解释重点词语,协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同学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知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知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知名。)

  板书: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示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身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局部,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锲而不舍,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同学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身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

  《蟋蟀的住宅》主要讲的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主要描写了蟋蟀挖掘、建造巢穴的事。

  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巢穴比喻为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很形象,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5、6、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

  二、朗读全文,体会拟人句

  课文中不少地方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请同学朗读全文,找出以上词语,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三、巩固练习,写一篇小动物的作文

  这种练习要求同学观察一种小动物,注意它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嘴巴、爪子等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也要写它的活动情况。

  教师指导这种练习时,可以先请同学读一篇习作例文,然后再进行习作指导,这样同学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语文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

  2.收集文中所及到的花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以后,心中有什么问题吗?

  2.一位植物学家按一定的原理将各种花种在一起,制成了花的时钟,并根据花的开放来判断时间,他的这种做法奇妙吗?你想不想知道这位植物学家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制作的这个花钟呢?让我们走进花钟这篇课文,来一起揭示其中的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型。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语卡,全班认读,正音。

  b.小组互动,“我说你猜”,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C.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

  三、通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第一段:归纳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现象。

  第二段:揭示了不同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第三段:植物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的巧妙运用。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新词。

  二、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a.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填一填:牵牛花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 薇 睡 莲

  万瘦菊 烟草花

  月光花 昙 花

  议一议:作者用不同的句式来描述花的开放,这样的方法好吗?

  赏一赏:将收集的`文中几种花盛开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

  品一品: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细读课文,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C.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3.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三、交流感想:

  你从这位植物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扩展:

  1.自制花钟。学习花钟的方法,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开花的时间,按它们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自画的钟面上。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2.根据学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好观察日记,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语文教案 篇8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学科:语文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百度搜索了解瑞士国家的地理情况、气候知识。

  (2)学生利用百度搜索认识燕子,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

  (3)学生利用百度搜索了解关于保护鸟类的法律常识。

  教学课题:6、燕子专列

  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进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途经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发现这一险情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的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本文体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营造起来的温馨和谐的生活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之间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语。

  (3)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4)写一写自己对小姑娘贝蒂的心里话,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想要减肥就选收腹机有用吗使学生深入认识燕子遭遇的险境:恶劣气候导致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2)通过研读重点句子、课堂拓展训练让、演练法让学生感受人们关爱燕子的.真挚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2、教学难点:

  感悟恶劣气候与环境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

  效果。

  教学策略: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人类给予动物的爱,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2、使用朗读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采用自主、合作、评价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PPT课件,燕子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识记“欧洲”、“瑞士”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1、播放火车鸣汽笛的声音(由近及远),指名说说自己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

  2、教师给予肯定:在欧洲瑞士这列漂亮的火车正准备出发。出示外形漂亮的列车动画图片,点击列车图像溶换成瑞士地图,近镜头拉大显示瑞士国家,初步认识瑞士的概况。

  6、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的完美结局。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作者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

  3、自由朗读第一段,完成练习。这是一列怎样的火车?装载着怎样的乘客?尝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三、品读重点词句,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9

  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桥 感受 美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包括组词、分类、连线、做统计图、写话、阅读、编故事、金钥匙、期末总结等内容。

  比一比,组成词语,是比较形近字练习。

  看谁组的词多,是积累词语练习。

  分类练习,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不管怎样划分,并列的几类应该用上所有的词语。

  读一读,连一连,练习拟人的说法,这个练习重点不是教给学生什么是拟人手法,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把词语搭配正确的水平上,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对夏天景物的感情体验上。

  记录夏天的气温变化,填统计表,做统计图,这一练习中,填表要实事求是,要根据对温度计的观察或听本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的预报,不能凭自己的感受、想象去填。曲线统计图可以与数学老师配合做。

  观察夏天的变化,写一写,这一题与上一题紧紧配合,学习效果会更好。上一组句子要求写夏天新产生的现象;下一组句子要求写在夏天生长、发展的事物。两组句子的区别体现在更上。

  读一读,是自读《特蕾西的冷饮店》,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还要具有创新精神。

  编故事,根据教材中创设的地方,瓜地里冰箱前池塘边去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一读,背一背,背诵古诗《小池》,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转瞬即逝的自然美景,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金钥匙向学生提示了三点:一是告诉学生看报纸也是学习;二是问你经常看报纸吗?提示学生应该经常看报;三是问喜欢看什么报?提示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看的报纸。

  自检这项练习,提醒学生运用音序查字法解决实际问题。

  期末总结,从学习兴趣、识字、背诵、口语交际等方面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做了总结。

  教学建议:

  比较形近字一题中,对前两组字,学生可以自己根据汉字的知识和识字方法鉴别。第三组可以在认读、组词后问学生:怎么才不会把这两个用错?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第四组可以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集中力量记一头,可以集中力量记酒,因为酉字的字于酒有关,像醉、酣。记住酒,洒字就不会读错写错了。

  看谁组的词多,可以开展词语比赛,然后再扩展一下,看看每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什么,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一些或全部词语写在本子上。

  分类,教学时,可以先按照丁丁的办法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有什么分类的方法?再全班交流。

  读一读,连一连,可以利用幻灯片或者配以轻快的音乐,朗读《多彩的夏天》,营造吸引学生想象的磁场。学生连线后,要读一读,画一画,这个练习可与学习课文《多彩的夏天》结合。

  填气温统计表,画统计表,这项练习中,填统计表要求学生在做的事情一栏中做到:①仔细观察生活的变化;②这个变化应该与气温变化有关系;③组织好语言并写出来。开始一两天可能只有部分同学会做,老师可以组织大家交流,互相启发,再观察,再写。观察的对象不必局限在家里,可以观察街上、学校里等地方的变化。统计图做完后,让学生看看曲线的发展趋势,说一说,再写一句话,或者直接填写下一题。可以把本题所有填写的事物统整起来,分成两大类分别造句。

  《特蕾西的冷饮店》这个童话,故事有趣,语言贴近儿童,可以由学生自读。读后请学生说一说,特蕾西为什么能从北极熊夫妇招的工人变成冷饮店的主人?

  编故事可以分小组编,每小组选一题,每人都得说上一两句。然后全班汇报,可以一个代表讲,可以边画边说,可以用对话的形式,也可以表演。然后全班评议。

  古诗《小池》,除了熟读背会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教师不要讲得太多。

  金钥匙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一是请看过报纸的同学说一说学到了什么?二是创设条件,想办法与报纸经常接触,有了报纸,还要培养看报的习惯。三是要引导学生讨论:从报纸上收获多的同学,你看的什么报?

  自检,可以在这时举行比赛,比赛查不认识的字,查不会写的字,成绩好的,最好有一点小奖励,作为两年来学习的一个总结。

  期末总结这一项内容中,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方面,在操作时,可以做到两项升一个星,六项共三个星,老师要特别关心那些得星不多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结合平时的教学,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认字是识字的一项内容,可以通过互查评价;写字方面,可以以平时的写字本、造句本、日记本为检查对象,让学生自己检查完的这些本子为评价依据。独立识字能力,需老师检查。背诵可以由学生互查,必须保证题目画线的课文全部会背。口语交际方面,可以采取自查和小组评议的办法。最后一项是总的评价,因为每个学生起点不同,彼此又有差异,因此,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上面各项中有的情况不理想但孩子自己很满意;二是有的孩子学得不错,却对自己不满意。对于这两类学生,老师要尽量把工作做到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