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9 11:04:1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5篇[精]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5篇[精]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汉字,写一习作,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字迹工整。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最喜欢的汉字

  教学难点: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

  教具:两同类佳作

  教学方法:筛选、感悟、读、议、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千多个汉字,在这些汉字中,如果要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你会选哪一个?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习作3”,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汉字。

  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解题

  三、习作构思

  1、学生再次读题目,进一步明确目标。

  2、读完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汉字?你为什么喜欢它?

  3、学生将选定的汉字进行深加工。

  4、学生参看例文,讨论交流怎样入手来写。

  四、资料共享

  1、出示课前自己列举的最喜欢的汉字,在小组内交流

  2、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进行对比,看看同学们列举的汉字与自己的有什么异同?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方法

  1、先确定自己最喜欢的汉字。

  2、然后分别从汉字的外形和内涵分析喜欢的'原因。

  3、要将原因写清楚,写具体,注意书写要整洁。

  六、佳作赏析

  重点关注:1、习作是怎样向我们介绍最喜欢的汉字,分析喜欢的原因?2、原因是如何写清楚、具体的?3、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七、开心练笔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佳作的鉴赏、教师的点拨,着手写“最喜欢的汉字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八、交流探究

  学生出示自己的练笔成果可以自读,也可传阅,在小组内交流评议。

  九、归纳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收获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主动搀扶着一位被别人所忽视的、穿着破衣衫的素不相识的老妇人过马路的事。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共十三小节。

  本文生字不多,内容较为浅显,而且是一篇带星号的课文,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形式读通课文,教师则帮助、指点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

  (二)、词句的简析

  词语:

  泥泞:烂泥淤积, 不好走。

  迟疑:拿不定主意。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

  关照:关心照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识记5个生字:融、泞、迈、虔、佑。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完成预习题。

  【课前预习】

  读通课文,完成:

  1.圈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融化(róng lóng) 泥泞(nín nínɡ) 虔诚(qiǎn qián) 年迈(màn mài)

  2.形近字组词

  右( ) 虔( ) 泞( )

  佑( ) 虚( ) 拧( )

  3.抄写词语

  衣衫 融雪 泥泞 虔诚 关照 保佑 老迈 迟疑 小心翼翼

  4.理解词语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虔诚”,意思是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迟疑”,意思是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关照”,意思是

  5.填上合适的动词

  ( )脚步 ( )街道 ( )双脚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当你走在路上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板书课题: 17 别人的妈妈。这是一首叙事诗(板书叙事诗)。

  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首外国叙事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揭示课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从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进行概括,从而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

  二、预习检查。

  (一)小组交流检查。

  (二)集体交流。

  1.读字组词。2.分节读课文。

  (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不明白?

  三、学习课文

  (一)读读议议,说说小伙子对老人的关心。

  1.“别人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诗歌中所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理解“老迈、迟疑”。想象老妇人在十字路口时的动作神情及目光中的话语。

  2.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她,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行人:

  孩子们:

  小伙子:

  3.小伙子是怎样做的?找一找青年人帮助老人的动作,并把它圈起来。

  引读:终于,人海里( )出青年,他快步( )到老妇人身边。

  他( )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过街道。”

  小伙子( )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 )过马路。

  从小伙子的表现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小伙子。

  4.想象说话: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

  5.“别人的妈妈”祝愿这位小伙子将来能够办大事,你认为怎样的人将来才能办大事?

  【设计意图:从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一连串的动作中,可以反映青年人的品质。本环节就是通过找、圈、读等一系列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感受青年的形象。言为心声,除动作外,语言也能反映人物的品质,让学生想象老妇人和青年之间的对话,其目的在于对青年人关心老人的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青年人的表现与马路上其他人的表现产生鲜明的`对比。】

  (二)指导朗读。诗歌朗读要注意节奏,韵律。

  四、说一说,演一演,

  (一)根据提示,小组合作,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老妇人的外貌、遇到什么困难及她当时的动作、神情、目光;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老妇人,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行人、孩子们、小伙子;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回家后老妇人又做了什么?)

  合作方式: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轮读……

  (二)组织演示:先自己根据诗歌内容在小组中说一说(以“别人的妈妈”的口吻复述课文)然后推选小组成员演一演。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活泼的形式中进行感悟,而且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复述课文。】

  五、作业:

  (一)熟读诗歌,填空:

  一天,老妇人 ,人们 ,一位青年 。

  (二)改写句子,使句子意思不变。

  1.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是否认识那老妇。

  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 ”

  2.他说不认识,是别人的妈妈,她年纪大了,走路时会眼花。

  他说:“ ”

  (三)选做:将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别人的妈妈》

  提示:从天气的恶劣,可以想象马路上泥泞不堪的样子;从老妇人的脚步老迈迟疑,可以想象她走路艰难的样子;从老妇人求助的目光中,可以想象她仿佛在说些什么……

  附板书 17 别人的妈妈 关心老人、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 穿着破旧、脚步迟钝 求助 祷告

  行人 穿过 没有注意

  孩子 擦过 没有停步

  青年人 走、牵、说、扶、问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习作内容: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每个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写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或你帮助别人的事。

  习作要求

  1、要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写。

  2、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写好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目的:

  1、继续练习写叙事文,并学习、巩固通过主要内容的描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2、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与人之问的真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连接本习作内容,做好选材准备。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每个同学都存过这样的经历吧,

  请你写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或你帮助别人的事。”

  l、先进行同学问自由交流,相互启发。

  2、再认真回忆个人经历,自己帮助别人 别人帮助自己

  二、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材料。

  1、比较分析所选事例,看看哪一件是印象最深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印象。

  2、要把事情的经过和你最感动的地方写清楚。

  三、树立事件发展过程,确定习作重点。

  1、先引导学生体会“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2、再让学生回忆清楚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应比较,确定自己习作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完成习作。

  动笔前,让学生把主要部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指导重点放在“怎样叙述事件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写好后,读一读,认真修改一下。

  三、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四、个人根据评议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学写铅笔字,认识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2、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复习,出示;同、向、扁.

  说说这3个字的笔顺规则,并按规则每人写一个字。

  (2)出示:日

  问:这样全包围的字,该怎样写呢?笔顺规则是什么?

  (3)师范写“月”。

  3、练习。

  (1)生练习书写“日”,体会所写的笔顺规则。

  (2)以此规则类推到“四、田”上,请学生板书这两个字的笔顺。

  (3)其他学生仿照练习。

  (4)师巡视指导。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提出表扬。

  (2)共同存在的问题给予提出,井指导学生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四题

  1、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到别人家做客,在门口该怎样做?见到主人该怎样说?

  受到主人的.招待该怎样说?跟主人告别时该怎样说?

  4、你能连起来说说吗?

  自由说、同座位互说、指名说。

  5、自由组合来表演“做客”。

  6、评选取最好的组合。

  教学后记: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好客人,怎样做一个好客的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

  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3-30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04-06

小学语文教案03-25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26

小学语文汉字教案03-03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2-16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