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8 08:07:0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合集)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内容:

  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1. 读准字音

  诳语 垭口 勉强 湖泊

  雾霭 混沌 瘴气 酝酿

  喷薄 安谧 泥淖 攫取

  2. 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

  3. 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是挖掘出它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地观察。

  观察落日 没有火焰 (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 联想 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参考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 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 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 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4. 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三、活动设计

  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的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朗读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学生小结上节课的质疑。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

  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弄清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孔子拜师教案教学设计好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教学后记:

  教师要教会孩子筛选资料,让他们学会选取重要的信息。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a、o、e的音、形教学。

  教学难点: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三教学准备:

  彩色挂图,a o e的四声卡片,画有四线格和描红笔顺的小黑板、录用机。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9月3日 累计课时:4

  教学要求: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新知识了。有了知识就像有了魔法一样,你会得到更多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玩一次声音的魔法,想玩吗? 魔法只有聪明的人才会玩,聪明就是耳聪目明,也就是耳朵会听,眼睛会看。所以我想测测你们的耳朵和眼睛。有信心吗?

  2、好,先测试一下耳朵,请闭上你的眼睛,认真听我发出的声音,用你的耳朵把它捉住,然后告诉我是什么。

  3、过渡:看来小朋友们的耳朵都特别好使,那么今天我们的声音魔法课就一定上得好了。现在我们进入了汉语拼音第一课《ɑ o e》的教学。

  二、指导看图,引出字母

  1、学生看书,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发现这几个字母在课文中与插图的联系。

  2、提问:小朋友,刚才看书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学念情境歌。

  小朋友,老师给这幅漂亮的画编了一首儿歌,跟着老师念一念:公鸡喔喔啼,阿姨带我到村西。小白鹅,ee叫,连声问我:早上好!

  (1)学生跟读

  (2)指名背

  (3)齐背

  三、探究发音,自编口诀

  1、看口形,猜发音

  现在,老师想测试一下你们的眼睛了,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着老师的嘴巴,猜猜我会发出哪个字母?

  张大嘴巴,摆好ɑ的口形

  师将嘴巴变圆,摆好o的口形。

  师将嘴巴稍稍扁平,摆好e的口形。

  学生分别回答。

  教师反复调整顺序做了几次,让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

  2、教师总结

  原来声音可以是有形状的,你们都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声音的形状了。这下学习起魔法 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了。

  3、自编儿歌,记住发音

  嘴巴张大 ɑ ɑ ɑ

  嘴巴圆圆 o o o

  嘴巴扁扁 e e e

  3、同桌练习,互相纠正口形

  和你的同学互相做做这三个声音的形状吧。也让他(她)猜猜你的口形是哪个声音的。

  四、认识四线格,规范书写。

  1、认识四线格。

  小朋友,学习汉语拼音不但要会念,还要会写。

  (屏幕显示四线格)小朋友,这叫四线格,这四根线构成了3层楼。最底下的是一楼,向上第二层是二楼,最上面的是三楼。单韵母a、o、e喜欢住在二楼里。

  2、指导书写a、o、e

  (1)教师范写

  (2)学生跟老师书空。

  (3)指导描红。

  (出示小黑板:四线格中三组红色字母的范样。)

  教师在黑板上描一个,学生跟着描红一个。

  (4)独立描红。(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今天的声音魔法课好玩吗?在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拼音世界中的3个朋友,并和他们交上了朋友,我们一起来把它们叫出来。

  六、作业设计

  1.自己认读aoe卡片。

  2.练习在四线格描红本上写aoe各一行。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9月3日 累计课时:5

  教学要求:

  1、复习a o e 3个单韵母。

  2、学习a o e的四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

  2、抽读a o e卡片。

  指名说怎么记住他们的,说口诀。(圆圆脸蛋aaa,一个圆圈ooo,白鹅倒影eee)

  3、看口形猜单韵母

  4、指名说发音口诀(嘴巴张大ɑɑɑ 嘴巴圆圆ooo 嘴巴扁扁eee)

  5、师说单韵母,学生摆口形,然后发音。

  二、学习a o e的四声

  过渡:这些声音不仅有形,而且还会根据自己嘴巴面对的不同方向四处奔跑。现在就让我们就进入了下一轮的魔法活动。

  1、学习a的四声

  你能控制你的声音吗?试着从a开始.

  (1)让它出来,让它停下来。

  (2)那我们先让ɑ延着这条路一直跑下去。(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一线表示公路)

  (3)请你暂停一下,让它向上跳一下,好吗?(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上扬的线路)á

  (4)只是向上跳,跳到那坡上去,不要落下来。掌握得真好,下面我要请一个小朋友操作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在黑板上画出先下降后上扬的路线)

  指名发音,师纠正

  我们一起来让你的ɑ跳一次舞。(集体ǎ)

  (5)最后一个路线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下滑的线路),谁让你的ɑ来一个。

  (6)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指挥让你的ɑ跳起舞来吗?

  2、认识声调符号和四种声调名称。

  (1)现在我们要控制声音,汉语拼音规定一个音节有4个音调。它们好像四个弟兄,名字各不相同,读音的高低升降情况也不相同。

  (2)结合刚才的板书讲述:这4个声调符号分别用来表示4种声调,标写在字母的上端。标-的`表示第一声,标′的表示第二声,标的表示第三声,标的表示第四声。指着声调符号分别领说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三遍。

  (3)谁能编个口诀记住这四个声调符号

  指名说,集体修改

  结合小兔骑摩托图讲述:

  一声高高平又平

  二声就像上山坡

  三声上坡又下坡

  四声就像下山坡

  (4)学生跟读、试背

  3、出示o的四声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利用生活经验,组词读

  (5)指名领读

  (6)全班组词读

  4、学习e的四声

  (1)指名给e标上声调符号,评议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利用生活经验,组词读

  (5)指名领读

  (6)全班组词读

  三、巩固练习

  1.抽读a o e的四声卡片。

  2.说一说阿姨的ā是第几声,喔喔叫的ō是第几声,小鹅的é是第几声。(阿姨的ā是第一声,喔喔叫的ō也是第一声,小鹅的é是第二声)点示:这就说明声调能表示音节的意义。

  四、作业设计

  1、看书上的情境图和表音表形图,练背语境儿歌,帮助记忆a o e3个单韵母。

  2、抄写a o e,再依次加声调符号。在四线格的中格每行分组写4个a、4个o、4个e。

  五。练习设计

  第一课时:开火车读a o e ,书上描写a o e。

  第二课时:抽读a o e的四声卡片。

  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练习在四线格描红本上写aoe各一行。

  第二课时:抄写a o e。

  六。板书设计

  a o e

  a ā á ǎ à

  o ō ó ǒ ò

  e ē é ě 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领略印度舞蹈,走进民俗文化。

  二、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冰心,识记“清杨”“咿呀”等词语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三、学习难点:

  体会文意,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用巧妙的修辞来表现视觉形象。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观舞记》的作者是 ,原名 , 作家,代表作有《 》诗集《 》《 》。上学期我们学过她的诗《 》。

  2、给加点字注音:

  咿呀( ) 静穆( ) 端凝( ) 颦蹙( )

  粲然( ) 嗔视( ) 叱咤( ) 解数( )

  褶裙( ) 惆怅( ) 花鬘( ) 斗薮( )

  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4、整体感知:

  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 了 和 修辞手法,从 、 、 、 等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朗读感悟: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2、本文探究: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精妙之处。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3、你观看过我国“孔雀王”杨丽萍所舞蹈出的纯净柔美的舞蹈吗?试用本文的写法,描绘一下她的优美舞姿!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2)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3)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2. 依照下列例句,仿写句子。

  示例: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炫舞。

  仿写:假如我是 ,我就要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1.跟组内小朋友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推荐一个小朋友准备在全班交流)

  2.组长指名读一、二两行词语,互相纠正读音。(也可以开火车读、领读)

  3.提出不懂的词语:()。

  4、组长带领书空吧:

  “春、雨、芽、布、谷、梨、花、杏、桃”

  5、让我们写一写,比一比谁写的漂亮。(可以让孩子们把字实物投影,让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幸运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

  2.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1.体会“发现”的快乐。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5课《寻找幸运花瓣儿》,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组丁香花的图片。

  2.丁香花非常好看,但文中的“我”寻找五瓣丁香却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寻找五瓣儿丁香吗?(指名回答,板书)

  3. 找到了吗?(板书)在寻找的过程中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4. 到底我是怎样找到五瓣儿丁香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寻找的过程。

  二、品读句子,体验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指名读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前两次“我”怎样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多读两遍,互相谈谈你的体会,分别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也可以批注在书上。联系上下文理解“悻悻然”的意思,试着用“悻悻然”说句话。

  (2)请用双横线划出第三次寻找时描写最具体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后出示: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个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3.这段话中写了我的哪些动作?通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什么?起立,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4.作者写的真细致,你也来试试吧:说一说我还会有什么姿势呢?

  5.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瓣儿丁香。(此处引导试写)

  出示:咱们也一起感受这寻找的过程吧?想象因为我太专心寻找,还有什么情形‘我’没有注意到?

  ( ),我没( )。( ),我没( )。我只是在( )地寻找着五瓣儿丁香。”

  6.小结:我找的多认真,这寻找的过程不但不单调,反而还挺有意思呢!我是多么渴望得到一份幸运啊!同学们也很细心,文中还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两次,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自学指导二:指名读快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文中两次写到“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用波浪线画出来,说说这是什么写法,揣摩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学生自主讨论。

  2.指名交流。

  三.感受喜悦、理解幸运

  1.教师:寻找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艰难,作者停下找寻的脚步了吗?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做法?

  2.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我”终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者演一演)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儿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学生试读-指名读-指导读-挑战读)

  4.尽管经历了寻找的艰辛,但“我”还是找到了,因此我无比快乐,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不用去寻找,就直接有了一朵五瓣儿丁香,你觉得我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吗?

  5.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时候的惊喜,作者又感到茫然。什么是乐此不疲?什么是茫然呢?让他茫然的是什么?(出示)

  6.到底什么是幸运呢?我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最后一段)

  7.你明白什么是幸运了吗?结合最后一段、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你对幸运的理解:你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吗?今后你打算怎么做,让自己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8.带着自己对幸运的理解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9.想不想把这段话记下来?把它当做格言背一背吧!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老师再向你们推荐几句格。(男女轮流读、齐读):

  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就会从窗子里飞出去……——比尔盖茨

  幸运的'背后总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着。但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罗兰

  幸运之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地寻找她,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收获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心中的希望变成现实,成为一个幸运的人!———王老师和大家共勉

  3.教师小结:在找寻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那就是发现以及找寻的这一过程。萌生希望之后去努力的将其变成现实,你就能感受到快乐和幸运。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得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幸运!

  五、布置作业(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去完成)

  1.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试写一句关于幸运的格言。

  2. 作者说:“快乐源于一个新的发现”你认为呢?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

  板书:

  寻找幸运花瓣儿

  萌发希望 细心寻找 实现希望(快乐)(幸 运)

  努 力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

  今天学习了这文章后,你觉得这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本上。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8-02

(经典)语文教案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19

语文教案[精选]07-28

(精选)语文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