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0 07:54:3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3.了解比较男人和男孩的不同做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小鱼有生命吗?在困境中小鱼能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小鱼被困,男孩去救鱼,和一个男人的^对`话。

  (2)学生质疑。

  通过讨论,朗读课文来解决,个别的放在学文时解决。

  三、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那个男人在海边散步,他看到了什么?

  小鱼被困,处境极危险,“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他们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尽,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死去。”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小鱼被困的无助。

  2.男人还是向前走着,忽然他停下了,他看到了什么?

  “(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他们扔回大海。”

  “走得很慢”、“弯下腰”、“捡起”、“扔回”这四个动词写出了他全神贯注和不遗余力的情状。

  练习朗读。

  3.男人忍不住了,问那个小男孩“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既然知道这种努力是无济于事的`,那继续干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有谁会感激呢?

  小男孩怎么回答?

  “这条小鱼在乎!”

  他认为怎么样?

  (在他的心目中,每一条小鱼都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都和人一样有生存的权利,有获得同情、关爱和帮助、呵护的需要。救活一条小鱼就是救活一条生命。尽管这么多小鱼他救不过来,可是对于被救的小鱼来说,他的^新学生不就意味着重新获得了整个世界吗?有什么理由不倾情相救呢?别人在乎不在乎有什么重要呢?)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齐读课文,简单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

  课文以“男人”的散步为线索,紧扣小鱼的处境和命运,自然展开场景叙写,最终使我们看到了他那迥异于成人的童心世界,唤起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小中见大,意蕴深广。

  板书

  这条小鱼在乎

  (生存的权利)

  小鱼被困:近在咫尺回不去

  男孩救鱼:走弯捡扔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教完这篇课文,不禁感慨:课文中的男人不是没有经历过童年时代,那么他是怎样丢失了一颗童心而变得如此世俗和功利的呢?反过来说,若干年后,男孩也会长大成人,走向成熟,那时他还能保持这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吗?在人类不断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怎样消除这种隔膜和异化现象呢?令人深思。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空白处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两幅鸽子图(第一幅画有一只受伤的鸽子,第二幅画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鸽子)、轻音乐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激情,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你体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鸽子之间的感人故事,题目是:雪儿。

  (板书:注意“雨”字头的写法,齐读,注意“儿”读轻声)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媚敷弧喃剩鸽捡哀悠阻忠递盼线慰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明媚的春天美丽的弧线艰难险阻飘飘悠悠千山万水轻轻捧起十分快慰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

  ②评价

  ③再指名读

  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2、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爸爸带回,我为雪儿,盼望。

  ②听爸爸说雪儿是,我更盼望。

  ③雪儿展开,我望着心里。

  这三句话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小结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剩、慰”

  2、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语气词,初步体会其在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3、初步感知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放《大海啊故乡》

  (齐读课题)。

  师:还记得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板书:童年趣事

  师:这在文章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了,来打开语文书齐读课文的第一节

  二、整体把握,感悟文本

  过渡:看——碧蓝的海水,松软的沙滩。听——海浪的声音!想去赶海吧,那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

  1、自由读课文2—3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面的段落,想一想文中的“我”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件事情?

  学生自读课文。

  反馈: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指导写捏)

  师:这些事情在课文的哪几节中向我们介绍的!

  指名读2、3小节

  2、小组活动

  3、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过渡:哪一件事最吸引你,最有趣?

  1)追浪花

  出示句子: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a师:说说看有趣在哪?

  指名读

  师:这是浪花吗?这就像谁?你看我兴奋的样,在那——

  b指名读

  师:你看,浪花看到你们小朋友都不舍得走了!

  c想追浪花的同学就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还有哪件事最吸引你?

  2)抓海星

  出示句子: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指名读

  出示海星图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海星?

  来齐读这句。

  过渡:有趣的还不止摸海星呢!还有什么?

  3)捉螃蟹

  出示句子: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赶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a(能读一读这段话吗?)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师:你们捉过螃蟹吗?

  束手就擒(出示词卡)读

  东逃西窜(出示词卡)

  男生声音响亮全体男生读

  过渡:还有有趣的'事吗?

  4)擒大虾

  出示句子: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a指名读

  师:先读读

  师:他有两个词读的特别好,咦哦你为什么这样读读的好说的更好!

  b齐读

  师:看这有只大虾,与你想象中一样吗?

  师:你看它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够神气的。还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够威风的。

  师:我轻轻伸过手去,——

  c指名读

  捏

  齐读

  师:我们来一起捏这只大虾。(引读)

  4、出示课文插图讲省略号

  5、伴着宁静的音乐引读第4段

  6、介绍首尾呼应

  三、作业

  课文学完了,我们得做点作业吧,如果让你自己来设计,你们想做些什么作业呢?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为了给同学们更多选择的空间我这也开了一间作业超市,你也可以到这里来选择。

  板书:

  追浪花

  童年赶海趣事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

  臾(yú)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学生齐读第2段:

  ⑵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⑶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冰─→水

  胜于寒于

  直木─→轮木─→直金─→利

  輮绳砺

  ⑷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学生齐读第3段。

  ⑵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5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出示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槐乡(huái ɡuí)花苞(bāo pāo)耷拉(dā tā)

  3、出示自学提纲:

  (1)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2)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积累一些好词。

  (4)了解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文中划出来与同学交流。

  槐乡的孩子是我从以下几点体会到:

  四、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讨论,师生交流:

  (1)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2)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三、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五、当堂训练。

  1、想一想,填一填

  ()的清香()的孩子()歌声

  轻松的()火热的()甜蜜的()

  2、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参加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想好以后,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槐乡的孩子

  男孩爬钩耐劳

  女孩捡塞快乐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师生一同欣赏。

  2、让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情景。

  3、师:从中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木偶奇遇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小组内互相解决。

  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4,后来,人们就按他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5、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三、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教师检查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一、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展示台)

  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小组评一评,哪些小朋友完成得好。

  二、口语交流

  1、各组小朋友在自己的组里,把你收集的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各组交流

  3、小组商量,用什么方式集中展示小组成果。

  4、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5、想一想,再把你最想告诉大家的写下的来。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略)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劝告》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三年级教案07-19

三年级语文的教案04-06

三年级语文的教案02-2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7-19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3-2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3-13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11-12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11-18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