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8 08:47: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2、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

  1、投影“紫丁香”的图片,提问:

  有谁认识这株植物?

  2、有些同学悄悄地在他们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株紫丁香代表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起研究。

  3、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三、识字

  1、同学拿出自身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

  5、猜字谜:

  舌头尝出甘蔗味(甜)。

  一人站在大树旁(休)。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朗读展示:

  读自身喜欢的小节,相机引导评议。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休、伸、甜、院、除、息、困

  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同学练习,教师检查同学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写的字,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开汽车”游戏。

  师:汽车汽车开起来。

  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

  二、朗读课文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同学练读,指导同学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

  4、同学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示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同学: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假如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

  4、同学选读,选自身最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小组挑战读,看哪一组读得最有感情,能使老师感动。

  6、全班包括对老师的深情朗读全文。

  四、说说背背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看着画面自身练习背诵。

  3、扮演背诵。

  五、写字指导

  1、写“甜、歌、牵、困”四个字。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同学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六、拓展活动

  1、学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要求自主读歌词。

  2、交流自身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理解。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

  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背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者简介江南三大名楼及成名的原因。

  2、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A.遂以名楼。

  B.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3、诵读小结。

  ①以“仙”字贯穿全文。

  ②短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

  ③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④总体特征:巍峨高大。

  4、转入《于园》,介绍瓜州古渡。

  ①古交通要冲,商贾云集,富人居所。

  ②相关传说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5、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A、富人于五所园也。

  B、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C、主人处处款之。

  D、以幽阴深邃奇。

  E、坐其中,颓然碧窈。

  F、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诵读小结:

  ①按空间顺序介绍于园。

  ②雅语、俗语兼用。

  ③总体特征:奇在磊石。

  7、检查阅读效果,讨论探究题。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进行口语、写作训练。

  教学步骤:

  1、导入,解说和黄鹤楼相关的故事传说:

  ①黄鹤楼的得名。

  ②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指导学生阅读《黄鹤楼》,疏通句子,对不易理解的句子,教者重点解说。

  3、讨论:

  ①这篇短文和崔颢《黄鹤楼》诗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同: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异:本篇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篇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诗抒发思乡之情。)

  ②短文用哪些修辞手法突出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对偶、夸张)

  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描述你登高的所见所感。

  4、阅读《于园》,讨论:

  ①于园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磊石奇)

  ②文章按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空间顺序,由前而后)

  ③举例说明文中用比喻说明的好处。(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形象地写出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④你到过的园林有什么特点?说给同学听听。

  5、写作交流。写一篇短文,介绍你游览的园林景点,要写出它的特点和游览时的感受。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结合过去所学,归纳文言词汇,在反复诵读中鉴赏。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上网查阅黄鹤楼的资料。

  1、导入,学生交流所查资料。

  2、短文诵读:范读、集体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对照注释,两人一组合作解释句子。

  4、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于、以、其”,归纳用法。

  ①于:于土墙凹凸处。尝驾黄鹤反憩于此。娠于磊石之手。

  ②以:遂以名楼。以实奇。不以疾也。可以为师矣。跪而拾之以归。

  ③其:观其耸构巍峨。坐其中。常蹲其身。其虫旧曾有之。

  5、练习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语言现象。遂以名楼。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主人处处款之。缘坡植牡丹、芍药。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鉴赏。《黄鹤楼》:首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的感受是如临仙境。《于园》:首先介绍于园所在地及主人,交代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接着重点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以磊石奇,神游的感受是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感。

  7、诵读、比较:两篇短文写法上的特点。

  【资料整合平台】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见苏教版《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冀中地道的构造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战的发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进程:

  一、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习。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习题。

  4、提出不了解的内容。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诵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发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1、朗诵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位置。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进程:

  一、温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诵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凑合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络?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诵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依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理解记叙办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进程:

  一、温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发生、作用,以及地道的构造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理解记叙办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解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呈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预习《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悟大海的美丽和渔民生活的幸福愉悦。

  2、能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地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说你家住在哪里吗?

  (句式:我家住在_______。)

  那么,我们的小伙伴丁丁家住在哪里呢?仔细听。

  (课件:丁丁说话:“我家住在大海边”。)

  师:海边什么样,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家住在大海边”。

  (板书课题)

  师:把“住”“边”这两个字一笔一画写在田字格中,请学生仔细观察。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看吧!

  点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学习伙伴,很有情趣。注意了课题中生字的指导。

  二、范读课文

  播放录像:(大海场景)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大海高兴吗?带着高兴的心情来听老师读课文。

  (贴图:鱼船,老爷爷……)

  点评: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三、练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练读课文

  1、看书自己试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2、丁丁和你们一样,也想读课文。

  要求:做好指读姿式,遇到刚才画下来的字要仔细听。

  (课件:丁丁读课文)

  3、两人互读。

  要求:如果他读对了,请你表扬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助他。

  4、集体练读课文。

  出示第一句:

  (1)学生自由练读句子

  (2)练读句中词语

  快来看,句子中的词宝宝都跑出来了你们认识他们吗?

  (课件飞出词语)快自己读读。

  (天蓝蓝住在海边海蓝蓝)

  都来读读吧!谁认识,就快速读出来。

  (3)指导朗读:

  出示第二、三句:

  学生自由练读。

  出示第四、五句:

  (课件演示:打鱼船老爷爷故事说不完)

  自己读读。抢读。

  5、师生共同读。

  师:快看,词宝宝都跑回课文中去了,都来读读吧!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咱们用什么方式来读?

  (对读、接读)

  点评:教师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读的练习和积累。注意了以学生为主体,处处尊重学生。

  (二)随文识字

  1。看课文中的认字表,两人互查,如果认对了画“☆”不认识的,请你帮帮他。

  2。问:谁愿意把新认识

  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我家住在大海边》教案二》,来自网!http://

  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课件演示认字表中生字)

  (1)学生选自己认识的字进行教读

  (2)读对了,字宝宝就会跑回课文中(课件演示)。

  (3)仔细看一看,你们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他位住,发现,三个字都有单人旁)比一比,记一记。

  点评: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多种方式生动呈现生字,帮助学生记忆。

  (三)巩固识字

  1。猜字游戏:

  一个同学上来,蒙住眼,师向全班指定一个字,全体学生默记在心蒙住眼的学生来猜字。

  2。组字游戏:

  师:谁刚才得到了老师奖给的小浪花?快上前面来。看他们多棒!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师:咦,小浪花后面还有字和偏旁呢!

  仔细看看,他们谁和谁是好朋友,两个人小声说说,拼一拼。

  大家一起读一读。

  3、师:你们想像中的月亮湾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四)指导书写难字——有

  1、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学生经过观察,确认“有”字最难写。)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丁丁是怎么写的

  2、演示:“有”字的笔顺,请学生认真观察:

  第一遍演示:请同学们看清字的笔顺。

  第二遍演示:再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书写练习

  4、描一描书上的字。

  5、在本上认真写一个。

  6、实投出几个学生写的字,进行讲评。

  7、学生再认真写一个,要比前面的字写得漂亮。

  (五)自主积累词语

  (电脑演示生字宝宝手拉手。)

  师:你们写的.真认真,生字宝宝为你们高兴,看,他们手拉手是一个词,读读吧!

  生读出词语。

  师:谁能用“有”组一个词?

  生扩词练习,班内交流。

  点评:识字部分比较扎实,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并注意鼓励学生把字写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朗读课文

  师:你们说得真好,生字宝宝都回家了,现在,让我们和丁丁比一比,看谁读课文,读得最棒。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读。

  (课件演示,丁丁适时进行表扬)

  3、展示读:

  还想读吗?就让我们随着那动人的海涛声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点评:

  此时设计读的练习,提升学生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读的兴趣。

  五、引发联想

  师:老爷爷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他会讲哪些好听的故事呢?

  六、总结

  多么好听的故事呀!看啊!这美丽的大海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厌,老爷爷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听也听不够,下节课,让我们再来听老爷爷讲浪娃娃的故事吧!

  点评:

  老师的语言注意了书上内容的上下连接,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形,区别形近字。

  2.指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AABB”式词语。

  3.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觉到合作使人快乐,合作促人成功。

  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合作、团结”的名言。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

  师:孙悟空的本领特别大,尤其是他有火眼金睛的本领,是人是妖一眼就能认出来。龙龙在学习生字时遇到了困难,你能不能用你的火眼金睛辨认出来下面的形近字,并教给他区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有创意的导入,充满激励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

  练

  1、课件出示习题

  (1)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上区别形近字的不同。

  (2) 同桌之间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分的;快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帮助龙龙?

  (3)填一填,独立完成。

  (4)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形近字。

  2.照样子写一写。

  (1)由学生自行完成,再开火车提问。

  (2) 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AABB”式词语 【设计意图】从字形、字义上区别形近字的不同,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做到熟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这三句俗语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6.拓展: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团结的.名言或俗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乐于积累的好习惯。

  知识窗

  1.学生自由读,

  2. 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克雷洛夫寓言《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内容与寓意。

  开心一笑

  1.读诵儿歌。

  2.交流: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听力练习目的是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倾听、听记的能力。

  三、总结全课

  谁来说一说在今天的“语文七色光”中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 业

  将日积月累中的俗语抄写两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分析: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四、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写景重点以及景物特征。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

  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避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

  连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看图认识本课的生词。

  2、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看图认识本课的生词。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二、看图学习生词

  (一)认识昆虫,学习名称

  1、(投影片出示各种昆虫图片)你认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自己先准备一下。

  2、学生看图介绍自己熟悉的昆虫(名字、习性、作用)。

  3、卡片出示:螳螂、蚂蚁、蟋蟀、蝴蝶、天牛、蜻蜓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读准昆虫的名字。

  (2)开火车认读生词,教师正音。

  (3)齐读词语。

  (4)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它们爱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我们一起去找一找他们的踪迹吧!

  (二)学习第一、二行词语

  1、(多媒体出示郊外图片)这里就是昆虫们的乐园,看,这里有什么?

  2、出示词语:田野、树木、花丛

  (1)指名拼读词语,学生齐读。

  (2)你能把这些风景说美吗?()的田野、()的树木、()的花丛

  (3)连起来说一说郊外的风景。

  3、瞧,一群小朋友来到郊外,他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字卡:观察、采集、昆虫

  (1)指名拼读,理解词语意思。

  (2)学生自由练习认读,练习用词语说话。

  4、对了,星期天,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要举办一次昆虫知识竞赛,他们决定采集一些昆虫的标本。你们知道什么叫标本吗?

  教师出示蝴蝶标本,这就是用蝴蝶做成的标本,蝴蝶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也非常漂亮。

  5、同学们来到大自然中采集标本多开心呀!我们来找一找图上有哪些昆虫?

  三、诵读韵文

  1、归类读韵文。

  2、背诵课文,边背边想象。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中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语文教案 篇8

  一、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了解字词的意思。

  2、能独立认读音节,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3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问句及一问一答对读

  难点:读好问句

  三、课前准备

  动物卡片、生字卡片

  奖励品

  四、教学过程

  1、比赛开幕,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真热闹,有一场比赛马上就在我们班举行,谁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我请一位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指名请同学拉开字幕)

  师:赶快拼一拼

  bǐwěiba

  比尾巴

  指名读,学习生字“尾巴”注重轻声读法指导。

  2、比赛项目学习,学习简单问句

  师:是谁比尾巴,我们班的小朋友吗?(教师表情非常惊讶。)

  生:动物

  师:不过我们也要参加,看老师已经挂上主持人的牌子,为动物们主持这场比赛,咱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这场比赛的裁判员,老师要评出六位“裁判长”(出示“裁判长”的牌子)比赛之前让我们一起学习以下“比赛项目”(在黑板上出示比赛项目)

  chánɡ

  “谁的尾巴长?

  duǎn

  谁的尾巴短?

  bǎsǎn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师:到底谁的尾巴长?老师非常想知道,你能告诉我吗?(指名学生猜)

  老师示范读问句,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答案,使学生领会问句的作用。

  师:你最想知道哪一个问题的答案,请你同桌之间问一问

  同桌之间互问,感受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读法。

  指名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指导、评比。

  3、比赛开始,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师:小朋友都那么想知道今天到底谁来了让我们一起请出今天的动物朋友吧。

  谁带动物去比赛现场

  师出示三张动物图片,生说动物名称及尾巴特点,师请生将动物贴在黑板上。

  请学生比一比,

  学习生字“长、短、一把伞”

  比较“ɑnɑnɡ”用“一把”说短语

  师出示比赛结果告示

  “——的尾巴长。

  ——的尾巴短

  ——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学习“猴、松鼠”两个生字:

  分析“猴”的字型

  知指导“三问三答”的朗读

  a)师范读

  b)指名学生与师配合

  c)同桌对读训练,师评价

  说说三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3、拓展

  师:多有趣的比赛,看公鸡鸭子和美丽的孔雀也想来比一场,你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吗请小朋友为他们设奖按照以下句式说:

  “谁的尾巴——?

  ——的尾巴——。”

  评选“裁判长”

  板书设计

  bǐwěiba

  比尾巴

  比赛项目比赛结果

  chánɡ

  “谁的尾巴长?“——的尾巴长。

  duǎn

  谁的尾巴短?——的尾巴短

  bǎsǎn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hǒuzisōnɡsh

  猴子松鼠兔子

  注:根据教学中的不足,此为修正过的教案。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练习四》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一些中药;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与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内容有关的成语,积累《三字经》中的一个片段;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讨论班级公约;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歌”、“领”。

  二、教学要求:

  1 .认识中草药的名称,学会读懂、读好一份中成药的说明书。

  2 .学会八个成语及 《 三字经》 中的`一个片段。

  3 .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4 .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

  5 .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准课文中出现的7 种中药的药名,初步了解中药的功效。

  2 .学会读懂中成药的说明书。

  教学准备:投影仪 一份 《 小柴胡冲剂 》 的说明书 7 种中药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 .我们平常生病了,都会去医院看病,吃药或打针。

  我们吃的药分成两类:中药、西药。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中药。 2 .你们对中药有什么了解?互相交流。

  3 .中医中所用的中药多以植物为材,也有以动物、矿物为材料的。

  4 . 《 本草纲目 》中就介绍多种中药的材料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医药上的一个瑰宝。

  5 .今天,书上也出现7 种中药药名,读一读,读准它们的音。指名读,齐读。

  6 .出示图片:让我们来认识这7 种中药。

  7 .你知道这7 种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二、教学第二部分

  1 .阅读第二部分中奶奶的话。

  2 .自己读这份中成药的说明书,边读边想:从这份说明书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 .现在你能代小芳来回答奶奶的问题吗?

  4 .好,我们下面来演一演这个场景,分角色扮演。同桌可以演也可以找你好朋友一起演。

  5 .指名上台表演。评比。

  6 .老师这几天有感冒,到医院开了一盒《 小柴胡冲剂 》 ,你能帮老师看看说明书,然后告诉我该怎么吃?注意什么?7 .指名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所学课文 《 永远的白衣战士》 ,学会八个成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字经 》 的片段,并能理解其意思。

  3 .能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一)教学第一部分。

  1 .自己读读这8 个成语,读准字音。

  2 .你会其中哪个成语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回忆曾学过的《 永远的白衣战士 》 ,来理解成语的意思。

  3 .读了这些词,你脑中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场面?

  4 .有感情朗读八个成语。

  5 .指导背诵。

  (二)教学第二部分。

  1 .读一读 《 三字经》 的片段。

  2 .互相讨论、交流 《三字经 》 这个片段的意思。

  3 .指名说 《 三字经》 的意思。

  4 .有感情读一读,注意抑扬顿挫。

  5 .指导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羽、弱、器”。

  2 .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 .对,这些字中都有相同的部件,怎样才能写美观呢?

  4 .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师总结:右半边比左半边上头略高一点,下头略低才显得匀称端正。

  5 .师范写“羽”。

  6 .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7 .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再展示写得不好的字,师生共同评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班级之情。

  3 .学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纸毛笔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 .自读课文中的讨论要求.

  2 .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 .班级公约的制定从哪些方面作思考呢?

  2 .互相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可以做一些补充。

  3 .师总结,学生干部在一旁记录。

  三、把班级公约用笔抄写纸上,贴在墙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精选)10-24

(经典)语文教案07-25

(精选)语文教案08-25

语文古诗教案10-17

语文教案[精选]07-28

语文教案(经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