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减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语文教案 篇2
《我的空中楼阁》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那么大家知道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要如何写呢?下面来看看!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讲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亲自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
第三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之所以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有四: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当他发现先人留下的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差错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是徐霞客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对此品质做了具体说明。
4、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概述了此书奇在哪里,即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学情分析
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出示徐霞客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3、在你的心目中,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初涉课题学生也许会感困惑,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待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教互学。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3、按内容不同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感悟
1、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什么是奇人?
3、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谈一谈你的体会。
(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亲自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4、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5、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
6、小结: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板书)。
(点评: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7、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
8、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谈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抓住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盗匪横行,还是坚持设法竟然等词句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练习朗读。
9、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10、这本书奇在哪里?
11、小结。
(点评:这一环节采用先扶后放,由引导到探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总结全文
1、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了吗?
(点评: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2、关于徐霞客奇人、奇事的故事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点评: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总评:
本课的阅读教学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的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发散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阅读。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人。
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了《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2。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
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汜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I山记》(板书课题)。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相关课文,找出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介绍作者、背景。
1.王安石是北宋日寸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政,尽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但他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家,他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2,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是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本文记述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就是在这深深的后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厂深刻的道理。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1)及优化设计相关内容,了解作者等知识.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五、默读课文,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L重点实词
址:山脚。卒:死。咎:责怪。相:辅佐。阳:山之南,水之北。
2.词类活用
(1)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作名词,词,走到尽头。
(4)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地方。
(5)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使……错。
传: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
名:识其本名,名词作动韦
(6)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
(7)名曰:名词作动词,命名。
1.由学生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据注释疏通文意。
3、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5.难点句子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以上内容可提前制成胶片,投影。在讲解词义时可适当联系已学过的句子,如卒可联系率疲敝之卒(《过秦论》)等。]
学生看投影片
领会这些句式特点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荐
1.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2.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掌握生字词,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3、能掌握写人物和写一次比赛方法,能做到重点突出,描写细致,注意生动。
4、掌握加标点知识,能熟练地运用书名号,冒号及引号。
5、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掌握基本的技能。
教学课时:总计四教时
第1-2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字词,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3、能掌握写人物和写一次比赛方法,能做到重点突出,描写细致,注意生动。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内容: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①大自然中有哪些景物呢?边读边想,用书上的语言回答老师。
②男女对着背,背出情感来。
③边背边想文字是怎样写的。
2、《师恩难忘》
①品读重点部分读出感情。
②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并能理解用其造句。
③感知这课的写作方法和描写老师的词语。
3、《古诗两首》
①知识作者与朝代。
②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诗。
③能感知诗的主题思想。
④理解“若等闲”、“满乾坤”。
⑤边背边想着字的写法。
4、《我也是普通一兵》
①自由读课文感知:你感觉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②读好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
③复述文章重点的内容,感知人物的精神。
5、《嫦娥奔月》
①读课文分别说说文中的人物各有什么性格。
②能复述奔月的部分。
6、《成语故事三则》
①说说这三个成语各是什么意思。(大致感受即可)
②能用这三个成语进行造句。
7、《天鹅的故事》
①复述天鹅破冰的三小节。
②感知课文第四题。
③说说天鹅的精神。
二、标点知识
1、明确不同符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书名号,学生往往分不清哪些名称。
2、典型分析: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分析:在读了后面防止学生加上逗号。
我很喜欢读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
●分析:中间是没有停顿的。
3、练习加深感知
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注意引号的使用方法。
②小明上课要专心千万不能开小差爸爸再三叮嘱
●这与常规的说话是不一样的,最后不能加冒号。
三、关联词语
1、例题分析:森林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大多数学生能知道用“不但......而且......”进行联接,但往往找不准位置。
2、学习方法。做完之后要多读,多感知体会,再试一试其它的关联词是否合适,位置是否能换一换。
四、作文提示
1、要以真实的事为前提,把主要的内容细致写好。
2、要生动具体些,写老师帮助自己的一件事,是怎样帮助的部分要注意多写些,多加点情感在里面,如“老师的教诲之恩如春雨点点......”之类。要写比赛,要写出比赛的激烈场面,突出其中的'曲折性,同时还要注意其他人物的反映,这样才能有趣而生动。
五、默写生字词(略)
第3-4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习题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词语部分
1、填写成语
()()无私()()在前()()充数()()口呆
波()浪()斩钉()()()()动听身()其()
翻箱()()()不()待()()贪婪
●要联系成语的意思去解释,如“波峰浪谷”中的“峰”学生易写成“风”,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成语的具体意思。
2、写出几个反映寓言故事的成语
●要注意所写的成语是讲一个小故事,并且是告诫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用关联词语填空
1、在演出时,小玲()唱歌()跳舞。
2、小刚和小学军是好朋友,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3、一个人()骄傲自满了,()会落后。
4、()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还要注意节约。
5、这支笔()我的,()刘江的。
6、()天下雨,()运动会不开了。
●让学生先做,然后再读检查,确认无误时老师再加以讲解,培养学生养成注意检查的好习惯。
三、找出用错的字,并加以修改。
1、开学头一天,我们排对近入教室。()
2、田老师先把诗念一篇,又联起来讲一篇。()
3、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幸勤的圆丁。()
4、小丽每天放学回家后,终是先作完功课,然后在玩。()
●同时引导注意检查自己的题目,注意找全错别字,正确地修改错别字。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学习了课文后,我知道了嫦娥是(),而后羿则是()。
2、田老师的教学特点是
3、嫦娥是怎样与逢蒙斗争的。
4、只所以说老天鹅是破冰勇士是因为它
●注意字不要写错了。
五、默写部分
1、自选一首诗默写,并写出作者。
2、让明亮的眼睛用绚丽的色彩
青山说:绿水说:
●字的书写与标点的用法,注意准确性。
六、作文练习
1、题目:写一个寓言成语小故事。
2、要求:要讲清楚,并把道理说好。
3、视学生的作文加以指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腊、牺、牲、舰、桅、惶、措、顷”8个生字,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词语的意思。学习先理解关键词素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的解词方法。积累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从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展开想象,把第3节写具体。
3.通过学习阿基米德指挥希腊人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烧毁罗马战舰的故事,感受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初步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
2.学习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认识到他是一个大智大勇、善于运用科学的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面镜子),这是——镜子。你们听到运用镜子作武器击败强大的敌人舰队这种奇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8课《智烧敌舰》。出示课题。学习“舰”:大型的军用船只;军舰。
2.读题质疑。谁想出办法烧了敌舰?用怎样的办法烧了敌舰?结果怎样?
3.自由读课文,交流、总结。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乘虚而入 惊惶失措 焦头烂额 欣喜若狂
二、整体感知,认识人物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你能用什么方法理解上述词语?(乘虚而入 惊惶失措 欣喜若狂 焦头烂额)
(3)完成填空: 有一年,罗马帝国派军舰侵略希腊,希腊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惊惶失措,这时,阿基米德指挥大家一字儿排开,利用镜子反射阳光,集中对准军舰的布帆,使木制的军舰燃烧起来,最终打败了罗马军队。
(4)用直线划出人们评价阿基米德的.语句。
2.学习生字: 腊 牺 牲 桅 腊:与“措”比较(媒体) 牺牲:指导写正确。(媒体) 桅:看课文插图认识舰上的“桅杆”。
3.交流填空,读划线句子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希腊最聪明的人。 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12>>>
三、学习故事,了解人物
(一) 学习课文第2、3节
1.读文,理解“乘虚而入”:查字典理解“虚”意思;根据关键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读文理解课文中“虚”的意思。 指导读句:希腊这个国家很小,许多年轻力壮的男人牺牲了,留下的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
2.罗马人乘虚而入,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希腊人陷入险境,他们(惊惶失措)。
3.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惊惶失措;明白希腊人惊惶失措的原因 (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
4.联系上下文写话:
大家急得惊惶失措:老人 (动作),喃喃祷告: “ ”;妇女 (神情)说:“ ”;孩子 。
(二)学习课文第4——8节
1.当人们惊惶失措,希腊危在旦夕之时,阿基米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找出相关语句。
2.相机出示第4、6、7节
(1) 多角度引读第四节,体会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2) 指导朗读第六节,抓住词语“一字儿排开、集中对准、布帆”感受阿基 米德的观察入微和指挥若定;抓住“焦头烂额”一词,通过它与“乘虚而入”一词的对比,感受罗马士兵落荒而逃的惨状,加深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说说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
(4) 朗读第七节,整理板书,体会“欣喜若狂”的意思,再次深化对阿基米 德的智慧的认识。
3.学习第8节
(1) 默读课文,并说说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科学原理。
(2) 读句子(阿基米德笑眯眯地说:“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
讨论:你同意阿基米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四、总结拓展,巩固练习
1.学了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把对他的评价用几句话写下来。
2.积累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顷刻间 。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由教师组织讨论;
2、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3、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教学重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1)正字注音释义(略)。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五、讨论课后练习,理清思路。
六、依据思路诵读全。
七、布置作业
1、辩析多义词志、图、名、置、穷的意思。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逍遥至境的认识。
第二课时
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yan鴳之语人
3、真正的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阅读教案02-20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师说》教案02-05
语文乐园教案02-0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