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

时间:2023-01-10 16:00:0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的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的教案(集合15篇)

语文的教案1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1.实物投影仪。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3.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①把事情过程说清楚。②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①按不同的兴趣,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②按照展示规则评选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

  c、课堂展示:①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②评选最佳展示员。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的]1、写之前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画图画的内容。

  2、写的时候要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3、写好后和同桌交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展示和欣赏。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一幅与秋天有关的图画(图片或自己画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介绍画面内容。

  1、出示一幅秋天的图画,让生观察,引导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画面的内容。

  2、学生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3、请学生代表说说画面。

  二、写画面提醒学生把内容写清楚,句子写通顺,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三、习作交流让同桌的学生把写好的习作一人读,一人听,互相提意见,根据所提的意见各自修改。

  四、展示、评价

  1、把学生的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评价。

  2、学生各自说说自己所喜欢的图画和习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表示颜色单音节词组成的新词。

  2、朗读省略与秋天有关的对对子。

  3、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

  4、朗读、背诵绕口令。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读词语师问: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2、学生交流发现,师小结发现的内容。

  3、词语扩展

  ①从课本中几种颜色扩展。

  ②从其他颜色扩展和积累。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②说说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2、我会填

  让学生自己填后再读一读。

  三、趣味语文

  1、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背诵。

  4、学生绕口令比赛。

  [教学设计]在口语交际中,我为学生创设他们愿意说话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急于快乐地表达心中所想。这又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源泉,激发他们写的欲望。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中,我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后记]

语文的教案2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2、正确、流利地读文,理清课文层次,理解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幻想与现实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童话世界里,通过与同龄人小女孩交流,加深体验,并把感受写在旁批处。

  2、和同学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了解沙皇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穷苦人受苦受难的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生活的美好,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产生的`合理想象,感受不同时代的同龄人命运的悲惨引导学生区别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珍惜社会主义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教学手段】

  多媒体、安徒生资料及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并指导书写。

  2、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总结学习方法。

  3、熟读课文,理清层次初步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苦。

  二教学手段

  《安徒生童话全集》及有关资料图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

  1、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安徒生童话全集一书)那么你们了解安徒生吗?说说对他的了解。

  2、提供丹麦时代背景,学生简介安徒生。

  3、安徒生所写的这些童话中,你们都读过哪些篇呢?

  4、学生介绍自己所读过的安徒生作品。

  过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安徒生最出色的童话作品之一《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探讨学法

  1、今天老师要用这一篇课文检查一下你们学习语文的水平,那么老师问问你们初读课文都应该做些什么?

  2、通过与学生探讨得出:

  1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

  2借助工具书,学会预习;

  3读课文时画出生字新词,选择一种适当的方法理解它们,然后把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正确;

  4学不懂的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5把自己读书的体会在旁批处写一写;

  小结:以上都是学习课文的好方法,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所说的开始初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谈收获

  1、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并加以点拨生字的音、形、意。

  区别字形:僵——疆;熄——息;蜡——腊;烛——浊;

  1正音解词:“唉”在本课读“ài”表示伤感和惋惜;而“āi”音表示答应之意。

  2指名范读,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看,指导正确书写。

  2、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指导朗读难读的句子出示课件:

  “她用小手搓着又红又肿的脚,一会儿,小手也冻僵了。真冷啊,要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呀。”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3课文写作顺序:

  (故事的发展顺序,先写了小女孩买火柴,再写小女孩擦火柴,最后写小女孩冻死在墙角的事。)

  3、交流阅读中存在的共同疑点。

  为什么在大年夜,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

  过渡:我们都有着同样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1-9自然段,想一想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四)学习1-9自然段

  1、围绕“为什么在大年夜,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交流讨论。

  1 “这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正在下雪,天气冷得可怕”。

  2 “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

  3 “雪花落在她金黄色的头发上,看上去是那么美丽,可谁也没有注意到她”。

语文的教案3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无衣》是一首反映爱国诗歌,学习该诗要理解诗中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和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

  ·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评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评析: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选自任志鸿编《语文复习优化设计》)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答案为A。

  2.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选自刘建琼《古诗鉴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剪辑1:

  汉初,因为秦火,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此外还有毛公讲《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给《毛诗》作笺注,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诗外传》一书了。

  剪辑2:

  《毛诗·关雎序》(节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惰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语文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 在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品味文章借助人物内心独白直接抒发情感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3. 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理解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 学习体会主人公热爱生活,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感情色彩,领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热爱生活,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积极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 词语积累

  ①注音:胳膊 钦佩 嘟 缥缈 碾 怅惘 坎坷 叽叽啾啾 ②释义:缥缈钦佩 怅惘坎坷

  2. 查阅有关张海迪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说到身残志坚,面对挫折毫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的人物,我们一定会想到张海迪,每每听到她的事迹,总会被她的顽强所打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海迪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 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答:全文以“吹口哨”为线索。具体写了一个瘫痪在床的小女孩在百无聊赖之际恳求妈妈教自己吹口哨,她将自己诸多的情感寄托在忧伤的口哨中。吹口哨让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谱写出一曲无限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生命强者的赞歌。

  2. 根据时间顺序,对文章进行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6):记叙了童年时,妈妈教病中的“我”学吹口哨。

  第二部分(7~10):记叙了“我”在口哨声中度过了乐忧参半的少女时代生活。

  第三部分(11、12):记叙了三十多年以后,“我”在病床上回忆往事及当时的感受。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 文中的“少女”为什么选择“吹口哨”?你能理解她的'心情吗?

  答:因为病痛的折磨,她不得不久卧病床,不能动弹,不能做任何动作。在百无聊赖中,她只能以学吹口哨来排遣内心的孤寂,渴望能有好转;同时,通过吹口哨,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文中的“少女”身处病痛折磨之中,仍能想到以吹口哨来减轻病痛。这是文章的主旨。

  2.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尤其是写景十分出色,找出这些环境描写,并讨论体会其对描写人物的作用。

  答:总体来说,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渲染气氛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中多次提到窗外的小树,叽叽啾啾唱着歌的小鸟,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绿色小树,自由自在的小鸟激发起“我”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

  (3.文中多处写到小鸟,请把这些文字找出来,说说作者写他们的原因。)

  答: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这是“我”内心的渴望,它激发“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促使“我”能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

  4.吹口哨给少女带来了欢乐,但是她是不是从此再也没有烦恼了?

  答:不是,有时候她也会伤感、流泪。

  5. 少女吹的苏联歌曲是一首怎样的歌曲,让她涌出了泪水?

  答:这首歌曲表达的是少女纯洁、美好的情愫,她也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实对她太残酷,理想与现实反差是多么的强烈,所以她伤感地流下了泪水。

  6. 文中有多处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的语句,试分析。

  (1) 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

  答:此句照应第七段首句,是作者对少女时代生活的总结,在文中有承上启下作用。“坎坷和泥泞”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当时乡村泥路的情况,更是暗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艰辛。

  (2) 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支歌啊。

  答:把三十多年来与病痛如影随形的人生比作一支漫长的歌,病痛折磨了自己三十多年,自己与病魔斗争了三十多年,往后的日子也会一如既往。此句表达了“我”渴望康复以及面对病痛的怅惘和遗憾。

  (3) 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

  答:“悠长缥缈的歌”比喻时时有病痛侵袭的人生之路。当时吹口哨的一个愿望是“吹着口哨病就好了”,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缥缈”的梦,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躺在病床上和病魔作斗争,多么“悠长”,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吹口哨,还是不放弃梦想,多么热爱生活,自强的海迪啊!

  (四) 拓展与作业

  你从张海迪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语文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著书和讲学的风气越来越盛;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介绍: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3、作品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朗读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惑。

  (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

  (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略)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略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读准。(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注释②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

  (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解释“兼爱”、“非攻”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思路,体会对话的语气、语意。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分析第一回合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不说”)

  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③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所谓的“义”。

  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

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

  (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①抄写生字词;②背诵课文;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语文的教案7

  教学目标

  ①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教学准备

  ①反映圣诞节的录像带或图片。

  ②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了解圣诞节吗?同学们还记得圣诞节是怎么过的吗?请同学来分享经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板书并齐读课题:“给予树”。

  3.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这篇文章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和对“给予树”这个题目的理解来把课文默读两遍。把文章当中不认识的生字及词语画出来。 2.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课文生字,读一读,并组词。(教师用黑板出示指导朗读。)

  b.现在已经学完生字了,请学生把课文再读一遍。并告诉老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二、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

  重点区分“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

  2.师范写“矛、卡、仁”。

  2.品读金吉娅的话。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金吉娅说的话。

  (3)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再读金吉娅的话,注意读出金吉娅因为没能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的语气。

  (5)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再次看图,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师小结。

  把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三个部分,12,34,5.品悟最后一段话。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2、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紧紧地拥抱”。

  3.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4.学生自自悟,把这句话多读两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引导学生理解“善良”、“仁爱”。

  (这两个词语本身有很深的含义,不宜做太深的解释,引导学生体会如下就可以了:)

  善良──心地纯洁。

  仁爱──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

  6.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

  如愿以偿──在本文是指小女孩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提问加深理解:

  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实现的?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以后心情是怎么样的?

  7.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

  教师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

  8.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四、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母亲的心情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1)首先发现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时,妈妈为什么很生气?

  (2)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妈妈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教师小结:妈妈的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我们可以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金吉娅的可贵品质。

  最后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①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擦旗卫丹

  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大胆地提出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风,让学生认一认:这个字念什么?

  2、让学生结合资料介绍介绍:风。

  3、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风》(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看到题目有什么问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擦、旗、卫、丹、显、斜、男、艺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名让学生到前面选读:

  (3)开火车,分小组读。

  注意: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看电脑,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旗子擦去洁白显得眨眼睛小男孩斜斜的雨丝

  让学生说说遇到了哪些难字,分小组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学生遇到的难字,大家共同交流。

  艺: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乙”字是一笔写成,笔画是:横折弯钩。这个字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旗:左右结构,部首是“方”字旁,右上边是“R”下面是“其”字。

  擦: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察”字,右半部分中间的笔顺是:撇、横撇、点、点、横撇、捺。这个字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丹:第三笔是点,中间的横要长一些。

  卫:笔顺是:横折钩、竖、横。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他们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谁能画风”,丹丹说画不出来,小艺开动脑筋画出了旗子飞舞的样子,其他同学在他的启发下,共同合作,用不同的景物描绘了风的样子。)

  5、学生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书一边提出不动的问题,可以在书中做好记号。教师走下去巡视,收集学生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0、画风

  擦旗卫丹显斜男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做游戏:听字音找生字:

  (1)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同学说字音另一个同学找生字。

  (2)教师说字音,请一组同桌到前面指卡片,大家当小裁判,看谁反应快。

  2、看电脑画面出示的.词语,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旗子擦去洁白显得眨眼睛小男孩斜斜的雨丝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抓住重点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他们用画笔画出了房子、太阳、大树、小鸟。看着美丽的画面几位同学感到非常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同学们高兴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说说图画的意思。

  (第一幅图:重点抓住同学们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第二幅图:同学们共同努力,用画笔画出了不同的景象。)

  (2)教师:开始同学们不知道怎样画风,后来怎么画出不同的景象呢?咱们一起讨论讨论: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开动脑筋的?

  (3)小声读第二、三自然段:

  ①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李卫提出了问题,丹丹说谁也画不出来)(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板书:画不出来)

  ②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

  ③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想法。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①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与大家交流。

  ②说说小艺为什么这样做?

  ③同桌间练习朗读。

  教师小结:在问题面前,小艺没有退让,她开动脑筋,想出了办法,真是一个敢于动脑筋的好孩子。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怎样做的,你能认认真真地读读书,与大家说说吗?

  (5)让学生读第五自

  然段——第八自然段

  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同学们是怎么做的。(画出了被大树吹弯的小树、被风吹斜的雨丝、小男孩手中转动的风车。)板书这些要点。

  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大家为什么能画出风呢?(有小艺的启发;大家知道通过不同的事物表现风;同学们能开动脑筋等。)

  第九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边读边体会:“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进行交流:一阵风吹来,三个小同学对画中的景物产生联想,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

  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如果让你也画一画风,你会怎样画呢?如果让你用动作表现风,你会怎样做呢?请学生结合一个话题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大家谈想法,看看谁最有创意。

  三、布置作业:

  1、自己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表现风,试着做一做。

  2、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语文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词语的收集

  教学准备: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时间:月日

  教学程序: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初步朗读课文。

  1、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出示“识字”中的成语。

  3、听示范朗读。

  4、学生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三、资料交流

  1、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2、学生自愿上台交流。我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我能讲这个故事……

  3、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四、读词识字

  1、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5、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五、课外阅读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六、指导写字:

  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观察、分析字形,运用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补:第四、五两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写成。

  拔:左窄右宽,捺要舒展,右边不要写成“发”。

  所:左边的笔顺是。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板书(成语):

  教学后记:

语文的教案10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或游记一要按照顺序,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 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阅读要求: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 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与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呀?

  2、 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交流。

  (2) 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3、 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的'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么?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

  (2) 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 )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习作提纲。

  4、学生练习写作

  第二课时

  学生课堂进行习作,教师相机点评。

语文的教案11

  一.教学背景

  本课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方针,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寓德育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为指导思想,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掌握动作,在掌握动作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发展技能的同时,能够在欢快的气氛中愉悦身心、增强体质,从而使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个性得以发展,并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学课题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本课练习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为主要目的,创设乐学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教材是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初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其它技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第二个复习篮球双手头上传球,通过复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双手头上传球技术要领。

  四。学情分析

  本次课所授班级为初中一年级学生,每班有60人左右,体育基础水平很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及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语言启发、模仿练习,小群体学习,游戏。学法:完整法、分解法,合作学习。

  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的规范性

  难点:传接球时机与整体配合意识

  七。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语文的教案12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7、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语文的教案13

  一、教材解读: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4课,是当代散文家赵丽宏的一篇写月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作者用生动活泼的文笔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是一篇很容易激起学生审美情感教育的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清课文条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的句子,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 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竹里馆》、《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历来,月亮被看作是皎洁直率的象征,是清纯高洁的象征,是离别的生发意象,许多大诗人对月亮都情有独衷,因此中国古代咏月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板书: 24、望月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明确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 课文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 划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问题。(可以和同桌讨论)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学习朗读生字词语。

  出示词语:

  外甥 娥眉 瞳仁

  镀 比喻 船舱

  清辉 凝望 晶莹 云絮 剪影 不假思索 隐隐约约 绘声绘色

  指名朗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提示注意点。

  3、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收获,学生质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脉络 ,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它读好。

  提示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1、交流:(课文写了四部分内容)

  一、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1-2)

  二、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3-13)

  三、月亮像什么——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14-20)

  四、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21) ]

  2、学生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1、 用钢笔描红。(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2、 抄写词语

  3、 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授:

  师:你们有谁留心观察过月夜的景色,那是什么样的呢?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指名交流)

  乡村的月夜是静谧的,美丽的。江上的月夜又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部分(1-2),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月夜江景吧。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3、出示句子: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你觉得那些词语写出了江面及两岸在月光照耀下的景色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三、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诗。

  评价交流。齐读

  4、指导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5、交流:这一组对话前面两句有提示语,后面几句没有,你能给他加上适当的提示语吗?

  (1)学生加上提示语后交流,读。(建议加上“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话音未落”等词语。)

  (2)讨论:你觉得自己加上提示语后读起来感觉如何?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再加上提示语?

  (引导学生感受这里的对诗很快,照应“一眨眼就是一句”,语言干净利落,符合当时的情景。)

  5、指导读诗,背诵。

  6、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齐读,有感情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呀,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三、课堂小节

  读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同桌交流,再在班级中交流。)

  师: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 布置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部分段落。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月夜的景色是美丽的,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呢?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师:这一堂可我们继续学习《望月》。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积累了许多的诗句。我们能和他比一比吗?谁也能来背诵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呢?

  过渡:

  小外甥是好孩子?他的聪明好学不仅体现在他积累了许多的古诗文,他还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 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通过讨论引导感受到:小外甥的想象很奇特,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即新鲜,又十分自然贴切。“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月亮完全看不见,这是月亮闭上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半闭半睁,有时侯月亮眯成一条缝……还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3)指导朗读课文之中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

  2、指名继续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1)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2)指名朗读上述句子,可以先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板书:爱幻想

  3、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三、品读第四段

  (一)齐读课文。

  师:读了最后一段话,你有何感想?

  (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二)让我们也一起和作者去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月夜,去展开丰富的幻想吧。

  1、播放课文完整的配乐朗诵,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就在甲板上,沐浴着月光。此刻你在想什么?也许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你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2、 现在请你把你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必要的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还有什么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的吗?

  五、布置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用几个句子写出你心中的月亮。

语文的教案14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汉字的字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读的16个字中,有的表示动物名称,有的表示植物名称,都是大家熟悉的。

  二、观察图画,自由认读

  16个汉字上面都有图画,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想想哪些自己熟悉,哪些自己还不太熟悉。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认识图上画的哪些事物,教师相机出示字卡,顺势认读汉字,对图上画的事物还不太熟悉的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指导读准字音

  1、让学生先找出标上红色注音的`字。启发学生发现这些红色的注音都是学过的音节。

  2、教师出示卡片:

  lù

  má

  pí

  hé

  mǐ

  ɡǔ。先让学生认读,再试读这些注音下面的生字:鹿、麻、皮、禾、米、谷。

  3、依次出示其他的字卡。

  教师领读字卡上的注音和汉字。

  4、重点指导读准带有翘舌音的字:虫、竹;带有平舌音的字:丝;声母容易混淆的字:鸟。

  5、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

  四、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3、边读边体会第二、第四组字的韵脚是u;把握诵读的节奏。

  4、在读中了解每个字的意思。

语文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是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3、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并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本课出现的问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指尾巴)。人没有尾巴,可是有好多动物有尾巴,谁来说说哪些动物有尾巴?

  今天,森林里有好多动物聚到一起,他们要举行一个特殊的比赛?你们猜他们要比什么?(板书:比尾巴)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比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

  学习1、3小节

  过渡:书上P83也就有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1、有谁来参加比赛了?哪位同学愿意充当来宣布一下参赛选手的名字?其他同学听他的.发音正确洪亮吗?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带音指名读。不带音读。全班读。

  2、谁能把选手的名字完整的播报一遍,说时用上有有还有)

  3、全班齐说。

  三、细读理解

  过渡:运动员们就要入场了,谁愿意做小领队把运动员带入场。(放音乐,学生贴小动物图片。)

  比赛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当评委?现在我宣布:我是这次比赛的主裁判,请各位评委保持安静。我来宣布第一个比赛项目,他们要比什么呢?

  出示:谁的尾巴长?

  1、这是什么句?范读,学生读。这只是其中一个项目,还有五个呢?谁愿意接着宣布?

  随机处理:长──短

  一把:还有什么能用一把?弯弯:

  扁扁:

  2、谁能把这六个项目完整的播报一遍。其他同学做手势。

  3、学习2、4小节

  过渡:比赛进行了一段时间,评委们看看比赛结果怎么样?快读读。

  那位评委先来播报比赛结果?边播报边贴上比赛结果。(学生贴)

  师生:指黑板;生生:看书;分组

  四、拓展

  1、其他小动物也来参加比赛了,如果你认识他就大声喊出它的名字。

  2、用谁的尾巴像什么说一句话。

  3、也可说说其他动物。

  4、用谁的尾巴怎么样提问,并做出相应的回答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母鸡教案10-15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