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王培跃老师的《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卢燕燕

《伯牙绝弦》是一篇虽然短小但深奥的文言文。王老师巧妙设计,真情演绎,让全体学生和听课的家长仿佛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听后,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很值得我学习。

一、紧抓字词,释疑解惑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除了语法相去甚远之外,古今字义也大有不同。王老师在教学中紧抓字词,学生的疑难之处迎刃而解。在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如泰山。’”时,王老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想”的词,学生找出了“志”。在学生理解“娥娥”是指山的高大,并用自己生动的朗读体现山的高大后,王老师适时追问除了“娥娥”,还有一个词也写出了山的高大,孩子顺理成章地找出了“泰山”。王老师就这样抓住字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说,理解字词在无形中。当学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时,王老师让学生理解“念”是指“想” ,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志”的意思,让学生懂得文言文中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达。

二、拓展资料,品味意境

本文是“人生难得一知音”的含义的来源,也是名曲“高山流水”的出处。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的同时,更好地品味到这一典故更深,更远的意蕴,真正理解典故包含的意义。王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给学生提供典故的背景资料,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初读课文之后,王老师介绍人物身份:钟子期是山野村夫,而伯牙是当官的。在很讲究地位的古代,这两个身份悬殊的人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学生回答是“琴”让他们走在了一起。这样的设计,学生走近“知音”,为理解文本的意蕴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学生感悟了文本中体现两人是“知音”的内容后,王老师讲述两人相遇的故事,学生在聆听故事的时候,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相知之情。忽然,王老师的故事峰回路转:第二年,伯牙来到他们相约的地方,见到的却是钟子期的墓碑。让孩子说说这时的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此时,孩子们入了情入了境,用了很多词语来形容伯牙当时的悲痛之情,用得生动又恰当,表达很感人。这时候,王老师再让学生说说伯牙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很自然地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这堂课,王老师抓字词,用典故资料,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