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向学生请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后反思 教师随笔(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刘楼镇焦楼小学   杨密芳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本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一首诗了。可就是这么熟悉的一首诗,我却有一个地方一直理解不了: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大凡送别诗,诗中必有离情别绪,必有对离去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这种情感又往往体现在某句诗或某个字上。可是,请看这首诗,它有点与众不同,全诗四句,句句写西湖美景,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之事。那么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它仅仅是在赞美西湖的美丽景色吗?它到底有没有离情呢?

翻阅教参,也只是笼统地说诗人借赞扬西湖美景,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至于作者是如何婉转表达的,我还是不清楚。再请教其他老师也莫衷一是,真让人难以取舍。

    第二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学这首诗。一边讲,心里一边打鼓,就怕哪个聪明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但是,学生毕竟是聪明的,刚讲到一半,就有人站起来问道:“老师,这不是杨万里送别林子方吗?可诗句里面为什么就没有提送别的事呢?”听到此问,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怎么办呢?随即灵机一动,微微一笑,面向全班同学:“就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谁知道答案,请站起来,为这位同学解答一下。”说罢,教室里静默了几秒钟,接着就有人站起来拿着他自己买来的教学参考书念到:“作者借赞扬西湖美景,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我听了,心下明白,虽然他找到了“标准答案”,但他并不真的理解。于是我赶紧追问:“作者是如何借赞扬西湖美景,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的呢?”教室里再次沉静了,同学们似乎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此时我心里也在努力思索,希望能给学生一个圆满的回答,同时也在考虑若自己想不出来该怎么收场。约莫过了一分钟,坐在教室一角的杨振超举起了手,我点头示意请他回答,接着便听他说道:“诗人杨万里在西湖边送别朋友林子方,看到湖中莲叶一碧千里,荷花别样的红,十分美丽,而林子方却要走了,之后再也不能和他一起欣赏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由此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瞬间,我心中先是一惊,既而开心无比,久存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同时也不禁暗暗佩服起我这位学生来,他可真会思考啊!是呀,二人既是好友,那之前他们必定少不了多次同游西湖,畅叙幽情。而如今,林子方就要离去了,今后将再也不能陪“我”一起浏览西湖了。尽管六月中的西湖风光无限,也只有我一个人在此独赏,回想以前,展望今后,岂不令人伤感?所以,作者在诗中所呈现的西湖一派美景不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吗?至此,心中疑窦不复存在矣,真是大快人心。

    回头细想,自己心中疑惑的解开可全靠学生的帮助啊,那么今后,凡再遇不懂之处,也应向自己的学生请教请教,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人说的一点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