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四年级第八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宁夏灵武市东塔学校 佘淑红

教材分析 :

《包公审驴》是五单元主体课文之一,课文讲述的是宋朝著名清官包拯断案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刘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经常看电视,知道这是谁吗?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秉公办案,替民做主。人们称他是“包青天”。

2.你们看过包青天电视剧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交流)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包公的资料。)课件出示包公资料。

包公,姓包,“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999-1062)字希仁,泸州人(今安徽合肥人)。我国宋代一个著名的清官。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有这头毛驴,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板书: 包公审驴)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过渡: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类成三大问题。)(板书:驴子又没犯罪,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结果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列出小标题。)(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3.看来“毛驴”是这个故事中的重要线索!那你能根据这些小标题标出相应的自然段吗?(板书:1-2起因、3-10经过、11-12结果)(过渡:故事的脉络已清晰,文中还有一些生词需要我们去认识积累。)

三、检查生词认读情况(课件展示)

1、认读书中的认字条和田字格的字。

2.认读词语:挣钱 辔头 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 审问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悉心照料

3.指名学生读,指导学生注意:挣、差、圈(是文中的多音字)辔头 耷拉 衙役(是文中出现的新词)

4.画横线的词语需要同学们理解并造句。(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悉心照料)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词语障碍已清扫,现在我们进行问题闯关。)

四、细读品味

1.了解故事的起因——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1)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现在同学们,划出描写两头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读出对驴的喜爱语气。)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读出惊慌失措、又气又恨的语气。)

(3)(过渡:看来鉴别一头驴的好坏,只要看一眼毛色就知道了。现在这两头驴差别太大,又是刘五唯一的财产,此时的刘五面对两头毛驴会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教师适当评价。)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是如何审案的呢?请看故事经过。)

2.细读故事经过——怎样审驴?

(1)默读课文3~10自然段。请同学们勾画出包公审驴的语句。

(2)学生交流重要的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地关上三天! (面对这位特殊的被告“毛驴”,包公开始也犯难,但经过思考,马上找到了办案的方法,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说明包公很聪明。)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用劲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十分熟悉驴的本性,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包公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3)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3.齐读故事结果。 (疑问三、结果如何)

(1)(过渡:这头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它能去哪儿呢?)

(2)学生齐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

(病驴跑回了自己原来的家,刘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断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4、同桌讨论:包公审驴高明在哪里? 让我们共同来赞一赞包公吧!

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抓住动物的本能),巧妙地破了案。(教师板书:秉公办案、一丝不苟、与众不同、出神入化、遇事冷静、足智多谋、深思熟虑 替民做主)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是害人害己,要不得的。刘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谋是正当的,可以帮助自己。)

六、心灵启迪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包拯这个历史人物,还要从包拯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七、写法指导 侧面描写的作用 (衬托人物 包公断案如神)

八、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刘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气愤地跑到___________。包公运用_____,从______找到突破口,巧妙地______。赞扬了包公办案________ _______。

八、课外作业

1、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你们想读一读吗? 课件出示《包公审石头》的资料。

2、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草帽计》等,读一读这些故事,再次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九、板书设计

作者邮箱: sheshuhong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