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陆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教师板书(望大陆),学生读题。

教师谈话:读了题目,有什么问题?(设想学生可能会问:写谁望?为什么望?诗是谁写的?……)

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第1自然段。)

(二)领悟诗情。

先初读全诗,注意两个生字的音和形,把每句诗读正确、流利,明白每小节诗的大意。

再逐节细读,着力去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情感:

1.读第1、2小节时,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他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可结合他独居台湾、身患重病以及他的日记等进行理解。)

2.读第3小节时,思考:诗人望见了什么呢?(可从“天苍苍,野茫茫”去想象那壮阔的画面)他心中有什么想法呢?(可从“山之上,国有殇”去体会他愿以身许国的情怀。)

(三)背诵诗文。

教师谈话:这几节小诗,是一份遗言,一段绝唱,一首哀歌。它饱含着于右任先生期望叶落归根、祖国统一的一往情深,它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请同学们读一读“学习链接”第2、3自然段。(学生阅读)

如今,距离于右任先生当年写下《望大陆》已快半个世纪了,但是这首诗所表达的爱我中华的拳拳之心对祖国的统一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真诚的爱国者的缅怀之情,去完整地背诵它吧!(学生齐背)

  1.作者介绍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他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0年曾与宋教仁等办《民立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致力于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1931年后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他学识渊博,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国学造诣很深。曾创立“学术研究社”,出版《学书月刊》。善诗词,学养深厚,编著《标准草书》《右任文存》《右任诗存》等。出版有《右任草书正气歌》《于右任墨迹选》等。林语堂曾说过:“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的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其书法的成名。”

1949年春,他去了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女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他一生爱国,虽然身居台湾,却深深想念大陆,思念故乡,思念亲友,热心期望祖国统一。他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大陆,探望故乡以及故旧亲人,可是由于形势所迫,台湾“政府”的禁锢政策致使他不能如愿以偿,以致心中长期感到郁闷,郁结于心,发而为文,故而写出许多强烈抒发思乡之痛的诗词作品。

“海上无风又无雨,高吟容易见神州”“垂垂白发悲游子,隐隐青山见故乡”“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从这些深切怀念乡土的诗句,可以感受到他有切肤之痛的情感。

步入老年之后,于右任先生身患重病,于1962年1月12日在日记中给亲属写下遗言:“我百年之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他于1962年1月24日从这遗言的思绪中迸发成血泪交融、心痛如割的诗篇《望大陆》。

后来,老人还蘸墨把它写成书法巨幅挂在堂中。这是一幅非常难得的书法精品,据说在台湾有人愿出200万台币求购但未能遂愿,时至今日已经历40多年了,此墨宝落在何处,已不得而知了。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先生病逝,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于右任先生的半身铜像。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这终于了却了于右任老人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但是,这座铜像在1995年11月惨遭破坏,头部被居心叵测的人锯下丢弃在山谷中。令人深思的是,此事前后不久一些“台独”分子曾叫嚣要拆除于右任铜像。

2.词语注释

葬:掩埋死者遗体。如:埋葬,安葬。

兮:古代诗辞赋中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中的“啊”。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苍苍:深青色。

茫茫:广远辽阔,无边无际。

殇:一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二指死难者,如:国殇,指为国家作战而牺牲的人。南朝文学家鲍照(约414—466)在《出自蓟北门行》中有云:“身死为国殇。”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以《国殇》为篇名,描述了为楚国而战的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