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打开隔代教育这道“屏障” 德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农村隔代教育的思虑

  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徐加霞

   这些镜头我想大家一定都见过或听说过:

镜头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爸爸的带领下放风筝,在随着风筝追跑时,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眼里含着泪想向几步之外的爸爸求救,但年轻的爸爸笑着大声地对儿子说:没事,站起来就好了!小男孩破涕而笑,自己爬了起来,似乎就像没摔过一样高兴。 

镜头二:雪花漫天飘扬,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刚从学校门口接到放学的孙子,爷爷打着一把蓝格格伞,努力把孙子往伞下拉,生怕雪花落到孙子脸上把他冻着,两人一同向家的方向走去,孙子看起来也就10岁左右,一边走嘴里还一边吃着小零食。正走着,孙子的球鞋带松了,在脚下拖着,爷爷马上把孙子叫住,把伞递给孙子,吃力地弯下腰,给孙子把鞋带系好。 

现在我们的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照看的,有的甚至从小就是老人带大的,这种“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太依靠大人,自理能力明显很差,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同时,据有关资料显示相关专家还发现一个规律,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隔代教育”不仅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遍,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一、隔代教育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只不过是哪一方面占主导的问题。隔代教育中因为老人走过了人生的长路,阅历和见识比一般的年轻人要多。因此,在言传身教中不自觉地会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孩子在日常的待人接物方面有所补益。另外,老人是从传统社会中走过,有许多传统社会的优良美德都在老人身上打上烙印,这在年轻人的一代是比较少见的。因而,通过隔代教育的方式能使孩子学习传统的美德,让传统传承下去,加大了家族、亲情和血缘的纽带。

虽然隔代教育有利的方面,但是从总的来看还是弊大于利。

1、在我国广大农村,担负着隔代教育使命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很低,不少是文盲。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什么知识和观念的更新,那是空谈和奢望,不要说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就是其施予孙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2、祖父母的疼爱和庇护最容易导致儿童的娇惯,任性和惟我独尊。尤其是老人们对孩子的溺爱和护短,更容易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和他人的批评与严格要求,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法实施。

3、人类文明传承的自然规律是代代相传。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其最亲密的抚养者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对孩子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儿童从祖辈那里获得的教育模式往往是陈旧的,不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化。

二、农村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学习成绩不佳

隔代教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新课程的设置也突出素质为主,即对学习课后的学习能力要求高。但隔代教育中老年人不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甚至教育观念还是传统式的。这对孩子智力开发和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孩子疏于管教,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孩子一回到家就看电视,看到晚上十点多,总说没有作业,一上课就打瞌睡,这使老师都感到头痛。有的孩子干脆拿了家里的钱去泡网吧,打游戏,编造种种借口逃避上课。另外,有些家长在长期的打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常常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不想上学,以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打工挣钱”的意识深入孩子心里,对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因而,成绩不好是教育方法不当的结果。

2、 素质、品质、个性发展不好

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隔代教育孩子普遍出现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危机。虽然农村老人接受了传统的中华美德教育,但对孩子的教育上却认为:孩子自己会长大,自己还不是自己慢慢长大的。众所周知,孩子不是天生品德不好,而是由于后天的管理和教育失范的结果。隔代教育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缺乏可行之处的,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是一个严重的阻碍,由此产生的社会危害将十分巨大。

三、措施

要在农村中消除隔代教育至少在可见的几年内是无法实现的。因而,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隔代教育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育中健康成长?要正确地解决隔代教育中的问题,仅靠单方面是不行的,这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起作用。其中,学校方面涉及到管理方法和模式问题;而家庭方面则涉及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更多时间还是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因而,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如何采取措施来填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所以,学校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重新寻找促进家庭和学校有效合作与沟通的方法与途径,以摆脱家庭教育与学校沟通不堪的现状。

应该说,造成隔代教育孩子各种问题的虽然是缺少父母之爱,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和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许多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经历了艰难困苦,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就在孩子身上出现“补偿心理”。老人的心非常慈,比较善,加上孩子是隔代抚养,所以就更是倍加关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另一方面,老人传统的保守思想、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意识,不易接受新事物,对孩子的创新性形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使隔代教育孩子健康地成长,必须从家庭教育着手,从老人的日常教育开始。

(1)爱而有度,恩威并重。孩子是一棵幼苗,需要阳光和雨水的滋润,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才能傲然挺立,茁壮成长。因此,必须恩威并重,关爱与严厉结合。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使孩子今后更加任性、跋扈。

(2)改掉陋习,做孩子的榜样。少儿时期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时期,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言一行的最大影响来自家庭成员。鲁迅曾经说过:要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孩子不良行为刚露头时,就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坚决制止,就象英国的一句谚语说的一样: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而,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要从日常的言传身教开始。

(3)父母经常联系,给孩子更多的爱。对父母来说,抚育子女是义务,是责任。出门在外的同时勿忘记在家的子女,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据我们的调查统计显示,有33.6%的父母外出从不与自己的孩子联系,有的父母一外出就是几年,逢年过节都不回家,没有音讯。特别是现在出现农民式“逆春运”现象,即由于春节期间工作好找,工资也比平常高,许多农民工为了高工资和找到好的工作,在春节的时候也不回家,使唯一的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成为泡影。我们在调查中,问这些孩子最向往的事,大多数的孩子回答说:“最想吃妈妈做的饭,最想让爸爸去开家长会,长大后想出去打工挣钱。有很多孩子说,晚上常常梦见爸爸妈妈,但具体样子却不是很清楚。”

农村隔代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当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隔代教育中的种种问题,看到一张张无暇的脸的时候,不禁忧心冲冲。如此庞大的隔代教育孩子群体,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规范教育,将是多大的一个社会问题!生活的现实,丝毫阻挡不了为生计而奔波,匆匆而去的农民工的脚步。春节后面对孩子撕心裂肺的离别哭喊,更多的只是脸上无奈的笑容!随着经济的发展,打工潮滚滚而来,外出打工者前仆后继,却留给家乡、留给父母隔代教育的难题。由于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破坏了原来比较稳定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局面,也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友好互通的途径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动荡的教育,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真空!虽然农村隔代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我们已无法改变。但减少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给农村隔代教育孩子更多的关怀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关注、关爱农村隔代教育孩子,不仅是家庭、社会、学校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现实中很多问题都呈现“代际传承”的特点,“马太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起着主要作用。农民地位要改变,农村教育要先行。但理论联系实际,生存与发展往往容易扭曲。农村隔代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

(省蓝天杯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