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头铅笔》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3.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

  重点难点

   1. 了解并能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2.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可多角度自由感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鲁班发明锯子挂图,现代少儿科技作业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实物引入,直观形象(7)

   1.展实物,出示有橡皮头和无橡皮头的铅笔,让学生比较,说说它不同之处和利弊。

   2.揭课题,设悬念。在铅笔上加个橡皮头,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头铅笔,可就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经历了很不简单的一个过程。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8)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精彩复述(15)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评议,着重突出:

    ⑴第三段: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具体经过,引导学生抓住“专心致志”“凌乱”“发了狠心”等重点词语,走进穷画家的内心世界,并指导情感朗读。

    ⑵第二段:了解画家和背景,体会他对艺术的执著精神。

  四、发明探因,拓展延伸(5)

   1.想一想:穷画家为什么无意中竟变成了发明家?

    (留心生活中的不便,并想方设法地克服。)

   2.议一议: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你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吗?

  五、课堂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介绍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生活背景 赞扬画家

  橡皮头铅笔 讲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的执著进

        这个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取精神

  

让孩子真正自主起来

——教学《橡皮头铅笔》有感

  虽说也教了几年书了,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总是不大敢放,怕孩子脱离了主线,怕放出去收不回来。

  今天我上《橡皮头铅笔》。这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鼓励人们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发现的文章,介绍了橡皮头铅笔是怎样发明的。

  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也不打算花多大力气去讲解。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把生字解决了,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就是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一切都很顺利,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意想中。由于本课的故事性很强,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说得头头是道,连平时发言很少的周俊洪也知道了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那从这个故事中能受到什么启发呢?我刚刚提出问题,准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我想,立即抽问学生他们可能只会胡扯一通。不料有几个同学已经举起了小手。第一个站起来的吴林说:“老师我从第三段看出李浦曼作画的条件十分艰苦,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还能坚持作画,我觉得他有吃苦耐劳的毅力。”不错,看来学生对李浦曼的生活条件有了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反复读也能得到深刻的体会。我立刻表扬他,能在读中理解课文,了不起。因为吴林已经说了,我就干脆放手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结果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在自读中完全吃透了,还能说出从哪些地方得到这样的体会。我感到很欣慰,以前我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引导,怕漏掉一个问题,其实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

  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为什么不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学习呢?新课程已经轰轰烈烈地搞了几个年头,在平时总是说要学生自主学习,但真到了上课时,又怕这怕那,不敢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对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总是想了又想,掂了又掂,对于孩子有可能做的回答全部预设好,看似学生在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其实给的问题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尤如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掌之中。对于课文的理解总是根据教师备课时想到的学生有可能不懂的,或者是重点的等等,最后这怕孩子不明白,那怕孩子理解不深,对课文讲得面面俱到,分析得支离破碎。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是不是有必要呢?我们应该放手给孩子,让孩子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让他们先自主地把课文重点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把孩子们真真切切不懂得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榷解决,有些重点如果孩子们没有提到,这时教师再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孩子们去理解。这样使孩子们真正学到了知识,解决了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