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认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1、看图,导入新课。

  ⑴ (师出示图画,并配上古典音乐)

  同学们请看,图上画的什么?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⑵ 师生交流。

  ⑶ 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四起,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人们正忙着给远在边塞的亲人准备冬衣。看到此景,诗人写下了《子夜吴歌》。

  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

  ⑴ 了解学情。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⑵ 师生交流。

  3、根据学情,因材施教。

  ⑴ 诵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

  ——看图再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⑵ 品读感悟。

  ——师;你们想念过亲人吗?能说出当时的感受吗?

  ——师生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读古诗。

  ——指名朗读。

  ——配乐朗读。

  ——全班交流。

  ——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师拓展资料:古诗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哪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教学总结:经典诗文的诵读,是引领孩子进入文化长河,陶冶情操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探索较为成功的途径之一。本首诗的教学力图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入情入景的反复诵读中,既能读懂诗句的意思,又能体会诗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按照学诗三步曲:读准字音——读懂诗句——品悟情感。都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初读入诗境

  《子夜吴歌》整首诗语言明转天然,形象鲜明集中,情感委婉深厚,情景交融地表现了长安女子对征夫的思念,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形象,读来令人评然心动。诗中让学生认读生字及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读准字音。在了解诗的大意之后,读中体会,体会中诵读,这样既能背诵古诗,又能体会诗的意境,可谓一箭双雕。

  二、精读悟诗情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地思考。诗中前四句由景入情、秋月、秋声与秋风依托相思,交织成心中无尽的思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五、六句入手,从“何日”深层次的理解诗意,从“玉门关”打开思路,家里的人在盼什么,在等什么,带着自己感受再读诗句,理解其间蕴含着的对边关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让学生再次回归时代背景,再次想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在干什么?”让学生理解人们共同的呼声:“消除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诗人要表达出人们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这样有层次的诵读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情感,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如:“好一个‘一片月’;“你的学习习惯真好!”“你已走进长安妇女的内心”等等,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范读,无论从形体,声音,还是表情,适当的动作,都能让学生从诗句中倾听“长安”与“玉关”的对话,倾听“和平”与“战争”的对话。结束时小结提升,点明全诗主旨,引导学生认识“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思妇之悲苦,百姓之无奈。

  三、研读品诗境

  领会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让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让诗人表达的哲理在学生的心中定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达到自悟自得。我在课堂中捕捉学生诵读的亮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范读时配上孤寂,缓慢的音乐,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课后习题第一题是有点难度,但如果学生对诗意完全理解了就能将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实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诗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