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 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 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教学实录:

师:战士铁索桥的图片导入

生交流铁索桥的相关资料

师:同学们,毛主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已让人不寒而栗,今天我们要学的诗人顾工在她的的诗中又写了些什么呢?(板书)

师:师读诗

生1:我感到铁索桥横立在天地之间

师“横立”不恰当,可以说横立在大河之上,可以看出桥的先要

板书“先要”

生1:“我”感受到了发生在铁索桥上的那场战争的残酷

生2:我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一起读诗,感受那场战争的残酷,感受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生:齐读全诗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齐读全诗,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在诗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齐读全诗

生1:诗人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雾

生2:诗人想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想到了奋不顾身的战士

师:那些烈士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你觉得诗中哪一节最能体现出这种感受,你是从那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出的,请大家边读边体会,之后在小组里交流

生:朗读、交流

师:下面在班里交流一下刚才的感受

生:“我”对第二节感受特别深,想到了战争的残酷(部分遗忘)

师: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好吗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还有那位同学来和同学们交流感受

生:内容全部遗忘

师:同学们,为了活跃一下气氛,下面我要在班里进行一个“艺术人生”栏目,如果当年参见突击的22位战士中的一位还在世的话,我想请一位同学客串一下来艺术人生栏目做嘉宾,谁来

生(王亚如):我来

师:好,那么在座的各组同学就是今天到场的各记者团了,下面请各记者团思考你们想向当年的老红军要体的问题,也请老红军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当年的战争场景

生1:我是cctv-w电视台的记者,请问当年你在桥上打仗的时候,已没有想到过死,什么力量使你坚持下来

生(客串嘉宾),想到过死,但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我就有了力量

生2: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当红军

生(嘉宾)因为当红军能为人民谋幸福,能给老百姓带来好日子

师:这个问题文的好,很符合我们栏目的宗旨,涉及到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了

师:“我”是东方卫视的记者,请问您在经历了那场生死的战斗,又经历着想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请您对现在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青少年说几句话好吗,谢谢

生(嘉宾)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你们珍惜你们的幸福生活

师:是啊,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当年那些想老红军一样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齐读第3节,“啊”

生(全体):齐读第3节

师:同学们,现在泸定桥已经成了一处名胜,如果你到那里游玩,站在桥上放声歌唱的话,你会唱什么内容的歌

生1:唱英雄的歌《英雄赞歌》

师:你会唱两句吗

生1:“风烟滚滚唱英雄.....”

师:(接前面)“舍生忘死是英雄”

生(全):“保和平”

师:同学们,战士的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让我们齐读全诗,读出这种感受

生(全)齐读

师:我看很多同学已经快背过了,下面我们齐背一下,背得半生不熟的也跟着他们背

生:齐背

师:同学们,那些参加铁索桥战争的战士的生命已离我们远去,唯一不变的是桥上那13根冰冷的铁链,让我们记住他们的身影,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下课。

教学反思:

从来没有在准备听课时如此犹豫不定,直到讲课的前一天晚上才定下讲课的篇目——就是为能选一篇能使课堂出彩的课文,选来选去定下了这首诗歌。浏览了几篇网上的教学设计,花费了很多时间,却发现没有那种一见倾心或者叫一看就知道能使课堂焕发生机、能使教师产生教学灵感的设计。不得已,只得苦苦思索能让课堂的整体设计和过度时的语言组织以及能进行文本延伸的的设计。

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研读使自己感受最深的诗节”上,力图通过对第二节诗反复朗读、体会、交流来加深对诗的理解。结果在课堂上,这里却没有交流起来,不得已我提前把“艺术人生”的设计提上来以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以来活跃课堂气氛,效果还不错,以此也作为了齐读下一节诗的过渡,课堂的结尾以齐读和齐背结束了课堂。

从教室出来觉得很多地方不满意:

一、没有在重点环节的研读、体会上坚持下去,实际上这节课在“艺术人生”栏目结束时就应再继续深入朗读,而我却直接过渡到了下一节诗的朗读中——这好似本节课的最大遗憾。

二、有的环节浅尝辄止。如王唱《英雄赞歌》时,王亚如唱的跑调时,我应该纠正并领全体学生再齐唱,但是我却只是点评了一下了事。该展开的环节不能吝惜时间啊。

三、朗读的直到还十分欠缺,如第二段的研读知道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