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有所为,写不再遭遇尴尬——兼评四上第四单元习作《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 张克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大家作一个习作课例的学习和探讨。以往,很少听到一线的老师去上一节习作的公开课。习作课很难上,难于课堂的不确定性欲生成性。今天的聂老师很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三次不同版本的教法,让我们看到了践行的锐气。今天的课堂,我想用一句这样的话来做一个概括“老师有所为,写不再遭遇尴尬。”

一、课前布置有所为

课前,聂老师给学生发了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动物有关吃相、休息、玩耍等方面展开观察记录。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来自眼睛的观察,这种观察起初是春感性的,是新鲜的接触、激动的尝试,因此,眼睛观察的初始实际上意味着“首次、基础、尝试”的特征。这种对动物的观察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唤醒、激发的作用。它不一定深入到学生学习思维的内核,达一定存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起着引领学生思维向更深处发展的作用。

在《我喜欢的小动物》习作之前,用这样的一张记录表留下了观察的印记,在学生观察要淡忘之前将这种初始性的不完整的记录留了下来。今天学生的课前记录很完备,有一种大局已定的格局,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以为课前的记录可以用图片可以是只字片语式的。这些图片和只字片语的记录就是学生的“本”学生的“源”。

课前,聂老师还做了一件事,让学生对第四组的课文做了梳理。用一些关键词语去概括作家笔下的小动物特点,是怎么写出这些特点的,摘录相关的语句。这是一个简单的单元整组规划,理清了本组课文的表达特点,站在整组备课的角度提炼学生零散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取法,有习作的凭借。

二、课中指导有所为

课中的“说”,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喜欢的小动物”,这时的说旨在把学生的语言提炼成规范的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语言的“场”。学生习作场地营造还在于老师用生动精美的图片点燃学生的兴趣,一开始,给出关键词猜课题,出示对应的图片,链接阅读,也链接学生头脑中的意象。其次,“金鱼”的视频化静为动,课堂动起来,学生预热,产生写的冲动。

2.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提炼。聂老师把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①初步把动物的某个特点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运用拟人、比喻、联想、等手法写具体。习作,我们往往纠结于“写什么”和“怎么写”,写什么,写动物的某个特点,怎么写,抓住动物的“休息”“进食”“与人嬉戏”等某一个方面把特点写具体。至于用“拟人”“比喻”“联想”让文章锦上添花那是上限目标。今天的聂老师很关注“怎么写”,把课前的观察记录表一一点评,提炼怎么写的技巧。这样做也是学生下笔之前的一种示范。

三、作后评改有所为

聂老师在学生习作的短短时间内,能迅速地找出两篇佳作予以讲评,围绕“写了动物的什么特点”,是“怎么写具体的”两个方面加以评改,评改的要求就是这节课的目标。

三点商榷之处:第一,写前指导要适时适量 ;第二,关注怎么写还要关注写什么;第三,再留点时间给评改,让学生有二度评改的时间。

两点思考:目标要一贯到底,写前抓特点,评改时围绕“写出了什么特点,怎么写出来的”,抓住动物的特点写具体,这是本次习作一课一得得点。其次,习作教学要纳入单元整组的谋划中去。关注两大因素:一是习作教材,这是主题单元内隐的“筋骨”;教材中有哪些训练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的梳理、选择、排列,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链条,姑且称之为主题单元的“经线”,体现着习作课程的“历时性”;二是儿童生活,这是主题单元外显的“血肉”;围绕主题单元“经线”上的训练节点,可以营造出与之对应的儿童生活,姑且称之为主题单元的“纬线”,体现着习作课程的“共时性”。这两者相互交织,形成对流,从而生成以儿童为主体的习作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