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诚然,德育工作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里,但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学占小学各科教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又兼任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接触学生时间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题眼的突破中渗透思想教育。

题目文眼,它隐含着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关键字眼的突破上渗透德育是很好的时机。 例如:我在教学《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要求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词“争气”,知道“争气”是全文的文眼,在释题时,抓住关键字眼“争气”进行有机渗透。首先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争气”在题目中的意思,从而领会题目的意思,渗透坚强意志,然后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有几处讲“争气”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

2、读了课文以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览全文,通过突破题眼,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了要学习童地周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为国争气的爱国主义思想。我认为在一篇文章学习的开始,突破题眼,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下步的学习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德育,做到水乳交融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教材实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要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首先是增强他们的自我完善意识。我在语文教学讲《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读书明白课文讲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然后再引导学生讲生活中有关“爱”的故事,最后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只有播撒爱的人才能享受到给予的幸福和快乐。

要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要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通过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我指导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教育学生牢记烈士的鲜血,珍惜幸福生活,并学习烈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祖国高度热爱之情。

三、培养道德行为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什么呢?因为习惯可以将某种思想意识定格在人的行动之中。如果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其实,道德习惯的养成贯穿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就拿学生写日记来说,它就可以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因为学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写作中,可以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总之,只有寓德育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我们的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才能让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像霏霏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真正做到春风化语,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