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信激发兴趣突出个性 ——谈乡村小学生作文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找回自信   激发兴趣  突出个性

——谈乡村小学生作文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罗平县九龙镇阿者完小  高艺进)

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生,十之八九对作文存在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兴趣不浓、不愿练笔,注重“拷贝”、个性弱化等问题。基于此种现状,特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学生找回写作自信,激发写作兴趣,张扬写作个性。

《课标》在对学生各个学段的写作要求中强调了:“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强学生对写作的自信、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突现学生写作的个性,既是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要求。然而,我们的现状、特别是乡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寻求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 、存在问题

在我看来,当前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习作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形成这种心理弱势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在于我们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激情洋溢的评价,犹如是作文教学的催化剂,能促使学生感情迸发、充满自信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间解。然而,我们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导方式单一,学生的写作热情、自信不足。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侧重于命题,侧重于范文,侧重于指导,使学生的写在冲动被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所阻挡。文章原本是学生自身生活的再现,虽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成熟,但却闪烁着可贵的童心、童趣,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或许只会导致人文分离,挫伤学生对写作的自信。

其次,教师的评价过低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学生的作文是一篇篇文章的“初胚”,虽不美观,却也是他们辛辛苦苦才完成的,融入了学生自己丰富的观察、想象和情感,经历了他们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若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眼中的世界,横条鼻子竖挑眼,学生的成功感得不到满足,自信心被挫伤,那还有写作的热情、修改的冲动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恐惧而害怕卸作了。

再次,作文的承载超过了孩子的背负。许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切成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作文寄予的期望过高,让学生的作文承载得太多,以至于许多孩子一开始就对作文敬畏三分,甚至怕得要命。再加上作文的评分历来要求偏高,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作文,就是写得再好,也只能得到90多分,总有那么几分被无情地扣除或否定。于是,孩子对自己作文的自信被无情的抹杀,习作的热情也就在无声中慢慢地消逝了。在实践中,我们还往往会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下这样的评语:“这是一篇流水账”、“字数还不到400个”、“这个主题太低级了”……这些清规戒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挫伤了学生的自信,抹杀了学生的热情。

第二,学生习作的兴趣不浓,不愿自觉练笔。对于这一点,其原因,大多与上述内容有关,在此就不再多叙。但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判官地位,使得学生在习作中始终处于心理弱势的状态。在他们看来,习作的每一句“白纸黑字”都要面临着教师的审视与评价。在这种心理弱势的状态下,学生总害怕自己的习作被老师同学们挑出各种毛病而笑话或指责。于是,他们便采取自我防卫,关闭内心世界而不想练笔了。

第三,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注重拷贝,而缺乏个性化的情感或见解,也就是个性弱化。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往往存在题材单一、内容空洞、缺乏主见、语言贫乏等个性弱化现象。有的学生为了交差而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故作粉饰、言不由衷……那么,到底是谁泯灭了学生的作文的个性风采呢?究其原因又有以下几点:

其一,时空狭窄,缺乏个性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竭。”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现状,却让人忧虑重重。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吧:上午起床后到校上课,中午返家吃饭后再到学校上课,如此反复,他们的生活竟是这般单调。而其余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也被无数的家庭作业和家务劳动占得满满的。如此还怎样谈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多彩呢?

其二,教师的指导、评价方式欠佳,个性化见解、情感匮乏。对于这一点,前文中已说到。

其三,学生因缺乏安全感而封闭自我,抑制个性。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他们的内心里却有着和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眩目的美丽令人惊叹,以‘我口舒我心,我手书我请’展露心灵。”然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幸运的找到坦露内心的途径,他们写作的时候,不是考虑我想写什么、表达什么,而是考虑我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他们往往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关在内心深处,吧真情实感封存中心底。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化见解和情感体验自然就无从寻觅了。

二 、实施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怎样寻找一条改变这些不如人意的现状的道路呢?我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想办法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使其爱上写作。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创作动机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外在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得到好评而激起的动机;内在的动机则是因为喜欢、爱好而激起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自信。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促成他们内外动机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对学生给予赏识,营造宽松的气氛。教师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该教师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实际上恰恰体现了他的教育智慧:他们毕竟是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成熟,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对孩子的作文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创作的内外动机都会被激活,也就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从而展现出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孩子的作文,大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出来呢?我想,我们应该对孩子作文中的问题进行适度的“视而不见”,特别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我们要重视的,应是他们作文中的独特见解、真实情感、创新、想象和思考。对孩子的作文我们要用放大镜艺术地放大其优点,并给予溢美的言辞。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就会被找回,文中的优点也就会想爬山虎一样满山遍野的疯长起来。到这时,还用担心学生不爱写作吗?

第二,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其乐于练笔。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是兴趣和热爱。”在我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度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不热爱写作,没兴趣写作,那么,习作的目的就很难达成。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手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据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树立自信,从而激发其创作的兴趣,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上述目标,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赞扬其中的长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充分肯定的评价中,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能行,写作的兴趣也就被激活了。这里我们要注重的是表扬其优点、肯定成果。对于其不足之处则不能加以训斥,而应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加以美化,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白作为修改的重要性。对于修改后的佳作,可以在板报、壁报中展示或上送进行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因有了成功感而爱上写作有兴趣自觉练笔。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得不尽人意,也不能责备。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3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试想,当学生与自己信任喜爱的老师在一起,在一个即使出了差错也不用担心会被训斥和埋怨的氛围中学习和写作时,心情该是何等的轻松快乐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难道还用担心学生不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展开情感与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自觉地去进行写作吗?

第三,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文舒我情”,促使学生的作文个性飞扬。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首先要解放学生,还个性给学生。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体育活动等,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丰盈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的必需天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和家务填满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逸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其次,要创设语言交流平台,使读写结合。“听说”能力是作文的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激情高涨、真情流露时,便可适度安排小练笔,并作出评比。所写内容可长可短,但应要求言之有物、内容真实、流露真情。再次,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亲近、了解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努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从而让学生毫无顾忌、敢想敢写,个性飞扬。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真诚、接受、理解、尊重、鼓励、肯定”去面对学生的习作,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获得兴趣、飞扬个性,从而开创出乡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