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摘要:其一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其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把语文教学形象直观化,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减轻学生对课文难点的理解,对突出重点有益处,这样有利地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激活课堂  提高质量

近几年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我觉得更为语文教学插上了翅膀,使语文教学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上活语文课

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画面,这对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成果,爱好是不竭的内在驱动力。”成功的教育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使的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使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一课文时,我发现多媒体创设出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想、去感受,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例如:当学生找出种田人怎样拔苗的语句,并且绘声绘色朗读后,我紧接着问到:那拔苗的结果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时一片片耷拉着脑袋的秧苗出现在屏幕上。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着种田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后悔地说道‘我的秧苗全完了!’”;有的说着他的内心活动“他想:我真不该那么心急呀!”……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的发言中,本课的寓意:“违背事物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糟。”也自然地被揭示出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出来了,课堂效果佳。

2、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补充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或几次的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容量,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电脑便能帮你解决。电脑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自如的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一种象“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涉及面广,显示质量高,可使学生获取语文资料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程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詹天佑生平和京张铁路方面的信息。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收集到了许多文本以外的相关资料,如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所遇到的困难远远不止课文中所描述的三大点,另外还有在铺轨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车的一个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清朝皇室对他的阻挠等等。这些资料对深入理解课文起着主要的作用,也把詹天佑爱国的高大形象呈立体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3、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二、正确应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走入现在的语文课堂,它能使学生投入广阔的生活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狭小的、有限的教材,能让学生从生动鲜活的姑苏万象中观察、思考和感悟文化的形态和内涵。并且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初步具备信息获取、存储、加工和处理等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如能有效地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就能解决一些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运用信息技术开阔了师生视野,使语文教学形象直观。

语文课文中涉及到的知识非常丰富,而老师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有些课文中涉及到的事物很陌生,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有了多媒体的帮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在学习《清平乐 村居》时,多媒体课件有表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温馨、惬意,也有表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这一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边读边赏,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不少学生甚至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在音乐声中背诵起来,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一年级上册有一节口语交际课“说说你所见过的树叶的样子和色彩”,我通过多媒体收集了许多树叶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学生对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树叶发出了阵阵的赞叹,在交流时就有话可说了,而且言无不尽。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选美的双手。在导入诗歌《山青青》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教师的导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在轻松优美的音乐《春天在哪里》中,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组画面:山渐显绿意,小草钻出地面,杏花扬着笑脸,杨柳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细雨如丝、如缕。在画面展示过程中,教师配上深情的课文朗读。学生很快被描绘的美妙景物深深陶醉,从而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领悟了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气息。把学习文本内容与自身需要、感受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3、运用信息技术,可减轻了学生对课文难点的理解,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也为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运用Flash制作的课件,小火车顺着“人”形铁路顺利地爬山了陡峭的山坡,真实的再现了几百年前的情形,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读课文中,恰当地运用录像、电影等也可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功效,使重点易于突破。在教学《长征》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电影片段,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时的艰难和大无畏精神,有利地突出了重难点。可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发挥它的优势,分散难点、突出重点,为课堂排疑解难。这种效果,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显然是难以企及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不仅扩大知识的容量,激活语文课堂,而且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大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今人类已踏进新纪元,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活、学习中将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21世纪的老师们要与时俱进努力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