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课堂活力的缔造者(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文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堂的开发者”他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在适当的时候思维被激活起来,会给你提出一些叫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处理得当,课堂会因此而绚丽,充满活力。比如:

《麻雀》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热爱幼小者的高尚品质。

当我指导学生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老麻雀不应该从树枝上飞下来。”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都纷纷交头接耳,我沉思片刻后,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飞下来它既救不了小麻雀,而自己也会白白地搭上一条性命。”

学生1: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觉得应该飞下来,因为在那种情况下,老麻雀不飞下来救小麻雀,小麻雀就只有一死,如果飞下来和猎狗一搏,小麻雀可能还有一点希望。”

学生2:说:“不该飞下来,因为老麻雀还有很多孩子,它明明知道自己飞下来就只有一死,却仍然救不了小麻雀,而其余的孩子就可能被活活饿死。”

学生3:说:“应该飞下来,作为一个母亲,不应该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而不去救的。”

辩论就这样不自觉地展开了。

我说:“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有道理,大家想一想,老麻雀不飞下来,能做到吗?”

学生4:说:“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这是作为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危险时的一种根本(本能)反应,该不该飞下来在那种情况下它根本不能去细想、不能去分析。”

学生5: 说:“做不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母亲在看到自己孩子有危险时不去救的。”

学生6:说:“做不到,即使牺牲自己,牺牲其余的孩子它也要去救,要死大家都死在一块。”

……

老师小结:“同学们,可见,老麻雀不从树上飞下来是根本办不到的,因为它作为一个母亲,天生就具有作为母亲的本能,在任何强大的敌人和危险面前,这种本能就体现得更充分。”提问的同学也点点头。

组织学生就“老麻雀该不该从树上飞下来”的讨论是我课前没有设计的一个环节,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并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的时候,如果老师不去理会他,我想学生们会觉得是一个遗憾,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去研究这个问题,“道理不辩不明”,于是我让学生试着去辩论,而后又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文本,达成学生思想和文本内涵的共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强大的力量”是一种母爱的本能,而且感受到了所有母爱的伟大,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深层的涵义。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可贵的批判性思维,又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学生思维与文本的价值观的统一;既超值地完成教学任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真可谓一箭双雕!我认为这个环节上的教学是成功的,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教学过程,一堂活跃的即时生成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他们是课堂活力的缔造者 。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所以教师要及时地将学生引导到文本中,不能为了追求生成效应让其游离文本,漫无目的的“乱跑”,即使对话再精彩,再华美,那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摆设罢了。 作者邮箱: sh_wenbai@163.com